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   陈剑英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贯串数学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氛围——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更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