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除法》中的一个课题,是在学生已学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的一节乘除综合练习课。教材创设了一个“游乐场”图画情境,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也许不是完美的,但却是精彩的,因为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动态生成的亮点,学生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笔者认为,这一节课的精彩,源自于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一、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很重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观察挂图提数学问题,同桌互考。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判断正误”的思维过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很注意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信息较多,这说明学生的开放思维发展比较好,这也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基础。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如“一只大杯能倒满几只小杯”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可以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常常闪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

二、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待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留出充分交流的空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同桌互提问题,你问我答,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提出并解决的数学问题近20个。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分析他人的做法,这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另外,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倍数能有余数吗?”,教师不是简单地做裁判,而是当做学生的交流载体,引发学生争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显得非常活跃,智慧的火花随时迸发,可以说,交流是创造思维有力的催化剂。

三、留给学生评价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信心。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在计算反馈后,根据要求给自己加加星;在反思总结阶段,利用“谁能坐上进步快车,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他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鼓励他人、欣赏自己。更难能可贵地是,当生4说出自己的缺点后,其他学生能以宽容的态度原谅他。我们可以想象,“进步快车”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出发,对于这个班级每个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可以说,课前教者的精心设计,为本课的精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课中教者的二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只在适当的时候设疑、引导、点评,和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精彩互动创设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