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彩两分钟

师:首先,有请今天的精彩两分钟!

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平时我们用的数字叫“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小学课本里就有10来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今天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运算符号的来历。

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我就简要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师:感谢这位同学带来的精彩!

二、课中研讨

1、游戏,感受中括号产生的必要

师: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数学符号,还都有一段不简单的身世!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数学符号,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18 2 3 6 =18

生1:18除以2,再除以3,然后乘6。

生2:18×2÷3+6=18

生3:18×2-3×6

生(齐):Yes!

师:(故意地)咦,我怎么算不到18呢?18乘2等于36,36减3得33,33乘6,不等于18呀?

生1:不对,应该先算18乘2和3乘6,18乘2得36,3乘6得18,36减18就是18。

生2:加减乘除在一起,应该是先乘除,后加减。

师:原来如此!先加减后乘除是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个法则。既然是法则,人人都要遵守,包括施老师。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象排队一样,从前往后依次计算呢?

生:如果算式中只有加号和减号,那么谁在前就先算谁;如果只有乘号和除号,也是谁在前就先算谁。

师:是啊,同一个级别的,都是平等的,那就排着队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