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的省级语文优质课竞赛已经结束了,作为一名说课选手,我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这次经历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与教训。

我选定的说课文章是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葡萄月令》,作者是现代作家汪曾祺。《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 “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这里指的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展现给读者一整年葡萄园里富于生命活力又充满了诗意的劳动情景,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在作者笔下,果园本身就是美的。雪落时洁白安静,雪化时青翠碧绿,浇水后润泽清新,开花结果时绚丽斑斓……

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简洁疏朗,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倘若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但是从学生初读的反馈来看,学生竟然大致都认为“简单好理解”,甚至有学生说“没意思”。要知道读好文本是对话的基础。而学生有此感觉的原因大约有二:一是没有细读文本的意识;二是不能领会平实语言之美。因此在设计说课稿时,我将情境导入和语言品味作为了说课展示的重点。

另外,我始终认为读写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读与写虽然有内在的吸收与外在的表达的区别,但他们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这样,就使读与写、读与读、写与读、写与写之间相互迁移成为可能。因此,在说课稿的设计中,我多次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与“写”,希望能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竞赛最能体现人的素质,也最能暴露人的缺点。我认为此次我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需引以为戒:一是准备不够充分,忽略了时间对稿件长度的要求;二是对课文把握不够精准,没有“抓大放小”,导致稿件重点不突出;三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对紧急情况没能随机应变。“实践出真知”,经过这一次的锻炼,我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到的事情。下面谨附上本次竞赛的说课稿,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