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翁田中心小学 陈秀屏

新课程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观察、讨论、操作、交流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中,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获得新知的理念。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呢?以下是我以《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片段为例进行分析。

一.谈话引入新课

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用实物量数学课本”的内容.学生明白了因为测量工具的大小、长度不同,在测量同一物体时,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认识到了用统一、专门的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请学生拿出尺子,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把观察到的跟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后汇报。

生1: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生2:还有很多条黑线。

师板书,并出示尺子放大图。

师:黑线叫做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比较长的刻度线。刻度线对着几就是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师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1:我发现尺子上的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

全班学生:对。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可真不简单,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看看还有没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同学,请你们再看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呢?

生2:我还发现了尺子上有很多个小格子。

师:哇,真是个细心的宝贝!小格子都找到了。(师显示尺子上小格子的放大图,说明每两条短的刻度线之间就是1小格。)

生3(非常兴奋):老师,我还发现了大格子。

教室里传来一片叹惜声。

师:看来大家都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什么秘密都逃不过你们的眼睛。

师显示尺子上大格子的放大图, 让学生联系小格子的概念,小组讨论,总结出每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是1大格。

师:大格和小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小格在大格里面。

生2:每个大格里都有10个小格。

师:同学们验证一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数)

师: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尺子上有大格也有小格,1个大格表示1厘米,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1个小格表示的是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个我们以后再学习。

(评: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探索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掌握尺子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拿出尺子跟同桌的尺子比一比,发现了什么,跟同桌互说,再汇报。

生1:我发现我们的尺子不一样长,我的长15厘米,他的长18厘米。

生2:对,我的尺子长20厘米,同桌的18厘米。

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尺子不一定同样长,长的尺子表示的长度就长些,短的尺子表示的长度就短些。

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知道了很多关于尺子的知识。可是尺子还有没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呢?现在我们又继续探索吧。

生:我发现每把尺子上都有数字0。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知道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2:表示从0开始。

师:真了不起。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我们量物体的时候都得从0开始量。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尺子上的数字,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尺子上的数字都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师:同意吗?

全班同学:同意。(鼓掌表扬)

2.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师出示尺子。(一把没有标数字的尺子放大图)让学生数一数尺子上有几个大格,并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尺子图上把每大格圈出来。

师:1个大格表示1厘米,现在你知道这把尺子有多长吗?

生:8厘米长。

师:你为什么说是8厘米长呢?

生:因为它有8个格子。

师:说得好!可是老师没有把数字标在这把尺子相应的刻度线上,你们能把数字标在相应的刻度线上吗?

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尺子图上,标出与刻度线相应的数字。师提醒学生应从”0”开始标。后展示,集体纠正。

师:观察尺子,从0到刻度1是几个大格?(1个大格)表示几厘米?(1厘米)从0到2是几个大格?(2个大格)表示几厘米? (2厘米)从0到3是几个大格,表示几厘米? 从0到4呢? ┄┄

让学生借助尺子,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并得到结论: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应用,强化认知。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同学们看看尺子上1厘米有多长呢?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纷纷用各种方式表示。

师:现在把你们的手指放在尺子上,看看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并跟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告诉老师。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食指的宽是1厘米。

活动:小组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东西可能长1厘米,跟你身边的同学说说,再汇报.

生1:橡皮檫厚1厘米。

生2:语文课本厚1厘米。

生3:方格本中的小方格大1厘米。

2.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估量能力。

师生出示已准备好的3厘米长的纸条,猜一猜它可能是几厘米。

生1: 我认为是2厘米。

生2: 我认为是3厘米。

师问:你们是怎么猜的?

生1:我是用眼晴看的。

生2:我是用宽1厘米的手指比的,它刚好是3个手指的宽。

师:到底谁的说法较准确一些呢?(用举手的方法表决)

(分析:在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后,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活动,使学生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活动1:小组讨论: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

分组讨论后汇报并纠正。让学生明白从刻度3到刻度4是1个大格,表示1厘米。

活动2:小组讨论:从刻度3到刻度8是几厘米。

生1:是5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因为从刻度3到刻度8有5个大格。

师:同意的请点点头。

生点头。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是用8-3=5,所以是5厘米。

师:大家想想看,为什么他要减去3?老师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出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3:(很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了。因为从刻度3到刻度8,前面少了3厘米,所以减去3厘米。

师:大家猜猜他们俩个想的一样吗?如果一样,请你们笑笑,如果不一样请你们摇摇头。(教室里一片笑声。)

学生比较哪位同学的方法好,并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

(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评价同学,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师小结: 从刻度3到刻度8, 刻度3就表示起点, 刻度8表示终点。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知道它是几厘米,从第3个格子开始数,直到刻度8,有几个格子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用表示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表示起点的刻度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它们所表示的长度。

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是在一年级第一册比较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比长短”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是由于小孩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对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长度单位”厘米”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拿出尺子,直接告诉学生多长是1厘米,怎么样地去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生就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注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依赖模仿与记忆,没有构建知识的思维,阻障学生的发展。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尺子的认识。不断地引导学生多方面从多角度地去观察尺子,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动手圈一圈尺子上的大格,加深了对尺子上一个大格的理解, 为后面认识1厘米做好准备。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大格就是表示1厘米,引出长度单位:厘米。把抽象的概念简化,通俗易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设计小组活动。讨论用断的尺子如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对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二、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这些能力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用统一、专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必要性后,知道了尺子的作用,从而就有了学习的目的与欲望。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如摸一摸、看一看、圈一圈、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1厘米、几厘米。还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合作交流。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使用丰富的激劢性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那么教师使用丰富的激劢性语言评价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因此我使用丰富的激劢性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看来大家都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什么秘密都逃不过你们的眼睛。” “真了不起。” “哇,真是个细心的宝贝!”等充满童趣的语言真诚地表扬学生。让学生知道被老师赞扬的快乐,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知道老师的期望,激起学习的动力,从而推动课堂学习。营造积极探索、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