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精神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应使孩子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孩子们的思考更严谨而深刻;孩子们的学习更生动而有效;孩子们更热爱科学,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那么现状如何呢?

一、目标定位模糊

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而有的教师总是让幼儿说出活动的知识点,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认为活动目标没有达到。例如:让幼儿了解水的浮力现象,活动结束时,教师让幼儿说出为什么有的物体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面对这样的提问,幼儿不知如何回答。而事实上,幼儿在操作中已经感知到物体的沉浮。

二、材料投入不妥

材料的投入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教师对材料的投入考虑不周。例如: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变色的萝卜水”时,没有买到紫心萝卜,随意用芹菜来代替,使用的杯子也是半透明的。结果,实验过程中,芹菜汁与白醋和碱反应后变色不明显,幼儿很快就失去了实验兴趣。

三、直接指导过多

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内容总习惯于集体教学,根据设计的环节带领幼儿一步一步地进行,让幼儿规规矩矩,不许乱动。有些活动比较适合分组教学或区域活动,教师本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后,让幼儿尽情地玩一段时间。但某些教师直接指导过多,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错误或者产生不会的现象时,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暗示幼儿,甚至直接告诉结果,剥夺了幼儿自己探索的权利。

四、忽略活动过程

教师过于注重科学活动的结果,对科学活动的过程有所轻视。每次活动只要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出结果,教师就认为活动没有成功,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和操作学习,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作准备上,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优先考虑的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情感态度的培养,没有把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以及重视孩子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不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和产生不会的现象,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

2、教师专业科学知识欠缺

许多幼儿教师日常工作时间长,工作比较琐碎,涉及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很少主动的、有意识的获取科学信息。因此,不具备把科学知识与幼儿教育新观念互化的能力,不能把科学知识变成容易被幼儿接纳的、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技能知之较少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水平,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是过分小学化就是常识教育的移位。

3、不能很好的营造幼儿学习科学的氛围。教师对幼儿尊重不够,不能自觉放下教师的架子,总是按自己的意识主宰幼儿,把教师的权威凌驾于幼儿之上,不能在心理上给幼儿提供自由的空间,使幼儿在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遏制了幼儿的思维。

4、教师不能把科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只注重每天集中活动,教育目标的计划性强,灵活性差,教师缺乏随机教育的组织能力。

幼儿改进科学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教育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就是将新观念渗透到幼儿科学活动中去,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以我园为例,我园在对幼儿科学活动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以后,提出了几方面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1、科学活动实现生活化

科学活动生活化,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例如:我园组织开展的“小草青青”就是科学活动生活化的很好例证。春回大地,幼儿通过“踏春”、“郊游”,生成了一次对小草的科学探索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小草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一个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从家长、同伴、书本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有关小草的种类、生长的特点、食物链的作用及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等知识,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小草的丰富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观察、集体交流、亲子论坛等活动中,尝试多项科学活动内容。整个科学活动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孩子们置身在了快乐的生活学习之中。

2、科学活动实现游戏化

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的实施途径。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调整和实践我们的科学活动,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至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科学学习活动。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或许同时也张开想像的翅膀解释科学,或者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目标”,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自由主动的学习。以我园“手机专卖店”的科学活动为例。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喜欢探索玩具手机,就先设计了手机制作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自由选取不同材料设计制作自己想象中的手机(家长协助制作),然后评出奖项,幼儿之间交换着玩。然后开设了“手机专卖店”从墙面装饰的设计到内部每一个手机的制作与摆放,都由孩子们亲自动手。我们把原先在一个个集体科学活动中明确的具体目标,转化成无形的目标,隐含在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提供之中。在孩子快快乐乐的游戏中,科学活动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和巩固。教师组织和指导的这些游戏,不仅让孩子们“玩”,而且还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科学活动。

3、科学

活动实现社会化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

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科学活动的生活化还是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我们在努力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积极尝试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整合多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我们还大胆地将孩子们带到周围社区:参观大棚种植,观察农民伯伯种植方法,参观织布厂和服装厂,了解纺织、织布、裁剪、成衣等一系列的服装制作工艺;调查市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到社区作环保宣传……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何止我们所能估计到的一些科学教育目标呢?他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互动中得到全方位、多元化、动态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了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合作伙伴,我们尝试开展了“幼儿家庭科学游戏活动”,指导家长开展科学游戏活动,提高家长的游戏教育观念。在许可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一个可自由游戏的房间或游戏角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适应孩子发展需要的科学游戏材料,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游戏空间内独立操作,让孩子有操作、转换、组合材料等活动的机会,允许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科学操作材料和活动。

二、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营造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氛围

1、创设科学活动民主化氛围

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当是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科学活动民主化包括师幼、幼儿之间两方面。首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如,在选择科学区域活动时,我们应当先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其自由选择,这样

幼儿才有兴趣创造发现。其次,幼儿间关系民主化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它能激发幼儿科学活动创造欲望。如:在进行科学活动“鸡蛋壳的秘密”时,需要两人合作,其中一人摆正蛋壳的位置,在小木板上叠放书本。这一过程是单个幼儿无法创造的。又如,在科学活动“会亮的灯泡”中,每组只有一块串联线路板。于是,教师就提出了“大家齐动手,分工合作”的要求。有的小组每人负责串联一处线头,有的小组由两个人负责连接线头,其余人递电线……当小灯泡发亮时,幼儿体验到了集体创造的成功感。这就是科学活动民主化带来的好处。

2、创设科学活动探究式氛围

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要过早地把“谜底”告诉幼儿;教师的总结要以验证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要及时指导,使幼儿兴致盎然地重新投入活动。

比如,在科学活动“种子是怎么发芽的”中,教师与其讲“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土壤、阳光和养料”“种子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温度下才能发芽”等一大堆抽象的大道理,还不如组织一次科学实验,在杯子里放一粒种子,或在自然角的花盆里种下几粒种子,指导幼儿自已管理,让幼儿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生探究,慢慢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这远比生硬地灌输要理解得快、感兴趣得多。

三、引发幼儿的能动性,有机推动幼儿科学活动的进程

1、拓宽科学活动的材料、内容、方式

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

、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材料。新颖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过于现成的材料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价值。

另外,当孩子对某种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留住幼儿兴趣,并随机生成科学活动。如按计划当天的计划是“有趣的磁铁“,可是在要活动的时候,远处的工地传来了搅拌机的轰鸣声,幼儿被吸引了,都拥到窗口想去看搅拌机,这时教师就放弃了当天的计划活动,带领幼儿到工地附近(比较安全的地方)观看搅拌机的工作程序。参观结束后,带幼儿到有沙、水、泥的地方,让幼儿自已玩“搅拌机”的游戏,这种科学活动的进行不在计划之内,却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自由、自主、自创的。

2、重视科学活动有效指导教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恰当的指导。教师若给予幼儿必要的、适时的指导,就要注意观察孩子,能根据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如在“豆豆潜水员”活动中,有的幼儿不能使豆子浮起来,有些急、气馁。这时教师就给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看别的小朋友,浮起来的豆的周围有什么?”幼儿回答:“有气泡”。教师又问:“看一看你的豆周围有气泡吗?怎样才能让豆的周围有气泡呢?”幼儿坐在那儿不动,想不出办法,教师又问:“杯子里的气泡是从哪儿来的”幼儿回答:“把碱和白醋放进水里就产生了气泡。”教师说:“那怎样才能再多制造一些气泡呢?”幼儿取醋和碱继续实验,不一会儿,豆浮起来了。幼儿兴奋得大声尖叫。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或线索,激发幼儿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3、树立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学习的意识在活动中教师要和幼儿站在同一条线上,要有主动向孩子学习的意识,例如,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教师不是一昧包办代替,而是与幼儿共同商议如何准备怎样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然要采纳幼儿的意见,就直接体现出了教师能够向幼儿学习的意识。又如:科学活动“吹纸比赛”中,教师在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办法把纸改一改,让它吹得更容易”的过程中,幼儿就表现出许多办法,其中有的办法是教师没有想到的,那么,幼儿的表现也拓宽了教师的思维渠道。

以上几点是关于改进幼儿科学活动的策略,而改进策略的根本还在于上文所说的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只有这两方面相互结合,不断转化,共同促进,才能真正切合幼儿科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其向深层次完善地发展,从而促使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