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幼儿问题意识——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自主学习行为调控的最大魅力

在上学期的科研过程中,我们大班组主要从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科学的设计设计提问以及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如何作出回应。通过反复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我们发现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通过语言的表达,用语言引导幼儿做进一步的探索行为,幼儿的自主学习行为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幼儿对自己将要进行的探索行为有了一定的兴趣与欲望。在取得了一点小小成果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我们发现幼儿对老师的问题虽能够做进一步的思维和阐述,但是幼儿并不能够自主的提出一些问题或疑问,如果在这方面可以我们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培养的话,我想对幼儿的自主学习行为会是一个质的飞跃,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的培养,应该是在幼儿对蕴涵科学原理的“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去寻找答案,增进体验。因此,科学活动中产生和探究的问题必须被重视,幼儿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质量,也决定了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行为养成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经过详细的调查和深度的思考并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查询的基础上将我们这学期的研究方向的定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的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互动的过程,然而我们有时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幼儿“答”,忽视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因此,下个阶段我们将在区角里面投放材料,让幼儿边操作边发现问题,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并学会主动提问。

(二)、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活动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仔细的看一个活动,特别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没有“研究”的味道,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显然,如果,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否则的话,当幼儿的操作熟练了,那么,不再新鲜的活动对他就难以有很大的吸引力了。而以问题为线索的活动,每当一个问题解决了,更加深入的另一个问题又会自然出现,研究的点也会一步步深入。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