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学习《可能性》这方面的知识时,我让甲、乙两名同学通过投两次硬币来决定胜负:规定如果两次都出现同一个面,则判断甲获胜,反之就判乙获。让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来判断这个游戏规则对甲乙两人是否公平,并运用概率的有关知识验证自己的判断。就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思考问题、动手操作,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  1·3181818…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三、加强有效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进一步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开发,仅仅是师生互动是不够的,同伴间的交往也应得到有效的开发。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或在协同活动中所获得的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是老师不能全面给予的,特别是应用题、简便运算等等。常常是可以“一题多解”的,如果开展交流形式的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方法,还可以培养求异思维,突破常规,多中选优。

再有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或是难度较高的问题,运算总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的余地。比如,归纳、小结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揭示知识之间的本质规律等。用小组先随意直接表明观点,陈述理由,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在课堂中给每一个学生尽量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动手机会,那么我们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了他们更多的发现科学的时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小组交流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