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供探究条件,引导学生行为投入

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外显的行为表现,没有行为投入,就无所谓学习活动。怎样使学生在行为上投入呢?我觉得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有事可做”。

条件之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障碍性、探索性、可接受性是其主要特点,同时也要有趣味性。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投入欲望,并付诸实施。如在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人教版 六上)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想象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如那时候人们生活在没有电话、电灯、电视、汽车、飞机的时代,他们用什么照明?用什么做交通工具?怎样传递信息?吃什么东西?……引导学生自觉投入探究活动的问题情境。

条件之二:保证时间和空间。

一是给学生充分展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必然需求。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教学局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与重复,停留在学生原有的表浅的生活感受和认识上,这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而应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课堂上,引导学生展示、交流、研讨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和进一步梳理、筛选、评价的过程,学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过程不是教师说几句,或几个同学的发言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反复回味、消化,因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观察访问和准备实物资料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感受,他们愿意通过课上交流,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从中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不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或把机会只给少部分学生,不仅影响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对其他学生劳动的漠视和不尊重。因此,凡是让学生事先做了准备的,课上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和发表;当学生很有兴趣地研讨某个问题时,教师不要轻易终结或打断学生的讨论,此时,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恰当地引导和帮助。如教学《学会拒绝》一课,在教室外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或布置一些校外实践活动,如调查生活中的陷阱、赌博引起的悲剧事件、吸毒造成的危害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研讨的过程中认识毒品、烟酒、痴迷网络等对自己的危害,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抵御各种危害身心健康的“陷阱”,避免受到伤害。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