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特点。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了节奏才使得音乐更富有生命力。幼儿只有较好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才能很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德国卡尔 . 奥尔夫吸取《体态律动学说》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和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因此,我在幼儿园小班的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四岁的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动作协调性大大提高。另外,幼儿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还未萌芽。此时幼儿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想象还有很大的限制,只有通过感受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也就是通过节奏去认识、理解音乐。所以,四岁是一个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期,而且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小班幼儿的年龄大都在4岁左右,刚刚接触了音乐,但只通过唱唱、跳跳,并不正规。许多新入园幼儿都不会跟着音乐一拍一下地拍手,但是幼儿生来就和音乐有着特殊的关系,大多数幼儿都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出生前感受母亲的心脏有节奏的搏动,出生后通过多种途径去感受各种节奏。音乐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快乐。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延续不断地挖掘、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从培养幼儿节奏感入手,从小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训练,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目的。我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当幼儿一进入小班,我就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来吸引幼儿。我先让幼儿看我跳舞,听我弹琴,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并且让幼儿多接触音乐,除了每周的两周音乐课外,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我选择了一些节奏清晰、旋律优美的歌曲磁带,每天利用环节活动时间放音乐,引导幼儿听。然后做一些简单的与之有关的动作,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力极强,我这样做激发了他们做动作的强烈愿望,都围在我的周围随我舞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只要听到音乐孩子们都会自然地翩翩起舞。在音乐课上,我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安排了课的结构和内容,加强了课堂的游戏性,使幼儿自觉自愿地,快乐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如多次听音乐游戏〈小白兔和大灰狼〉,那优美抒情的旋律,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神秘的大森林。那欢快跳跃的音符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动起来,一个个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白兔,在蹦蹦跳跳地吃青草,拔萝卜,那随意地伸手、点头、弯腰都显得那么生动、有趣!接着再引导幼儿表演音乐游戏,教师切忌一味追求技巧上的训练,那种教学的最大的恶果就是有可能损伤以至毁掉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要注重通过这些生动活动、游戏使幼儿轻松的,有兴趣的学习,培养幼儿的感受力、表达力,因为如果没有了音乐的感觉,再有技巧也是没有意义的。做到每节课都使幼儿始终处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活动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强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