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15-118页的内容,共2课时。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

图形的变化规律数列的变化规律

例1例2

主题图: 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厨房的墙面和地面的图案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左边的是图形的形状及位置变化的规律,右边的是颜色及位置变化的规律。它们的规律很多,观察的角度不同,规律不同,可以横着看去发现规律,可以竖着看发现规律,还可以斜着看发现规律。记得在以前同步练习上好像出现过类似于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这样的题目,有些学生利用位置关系来做,即白色正方形从左上角,到右上角,再到右下角,最后肯定在左下角。对于这种方法,老师也应该给予肯定。

例1: 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做一做重在关注中下水平学生的掌握情况。它与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例1是把第一个图形放在了最后一个,而做一做则是把最后一个放在了第一个。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呈现主题图找规律,然后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呈现相应的图片,分析规律。(由总到分)也可以先呈现例1,既单一的渐进的规律,学生在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之后,再呈现主题图,找一找图中有什么规律,体现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由易到难)不管您选哪一套方案,都别忘了让学生去体验渐变的过程,体验规律。方法可以是制作成课件,动画演示更加直观。也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操作:拿出四样东西依次排开,然后从前往后移一个一个移,也可以从后往前一个个移。

设计图案:教材安排了给手帕设计漂亮的花边和图案的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活动前,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活动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手帕可用正方形彩纸代替。设计的方式既可采取画的方式,也可采取贴的方式。这样的数学课一定会让学生倍感兴奋的。

例2: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做一做与例2相比,前者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等差数列差是1,而后者的差是2。同样重点应该关注中下学生的发展。书上出现的数列都是增加的情况,建议可以设计一些减少的数列规律,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以下是我设计的一串数列,仅供大家参考:

99 90 82 75 ( ) ( ) 60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不强,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⑴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⑵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做到数形结合。

五、设计思路:

《找规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成效、有挑战性的,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习成为实践、感知、体验、领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六、教学措施:

一、感知规律

通过有序排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明白一组事物,不断地重复出现,即为有规律的排列,为学生尝试解题铺路架桥,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认知规律

老师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将学习目的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新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规律,达到教学的目的。着意于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思维品质。

三、创造规律

借助学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行创造一组有规律的图案,深化知识理解,是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运用,着意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四、发现规律美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身边到处有规律,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充分体会数学的美。

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期数学课堂中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做到“有效性”与“开放性”并行,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2、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