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在校的部分被老师、家长、同学视为“问题学生”的同学,他们常常受到抱怨、指责、贬低及各种各样的刺激。为了这些孩子更聪明,老师却说其笨,为了孩子动作快,而孩子得到的评价却是慢,为了孩子细心,老是怨孩子粗心……,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成长。于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陡然暗淡无光了,孩子的志气一天天消沉下去,丧失了自尊和自信,言行举止也就随之“笨”起来了。可悲的是老师根本不知道孩子能力的幼芽正是这样被自己亲手掐掉的。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利用赏识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这些“问题学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以下是我转化“问题学生”的体会:

一、伸出双手,用爱心理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理解、感化的基础,班主任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爱学生是班主任这一职业的本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班主任都能够做到关心热爱每个学生,但也有少数班主任存在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忽视甚至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爱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忽视甚至鄙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对 “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缺乏爱心、耐心和信心,还有的班主任甚至挖苦讽刺这些学生。“偏爱优生,歧视‘问题学生’”的心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认为,缺少关爱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关键。“问题学生”缺乏亲情、友情,常常被轻视、忽略,是导致这类学生出现性格和行为习惯问题的重要因素。如果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生活背景,就会发现他们中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贫穷,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工作。缺少关爱导致他们偏激心理和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他们一方面渴求被爱,一方面又自我封闭;一方面自我膨胀,一方面又自惭形秽。如果班主任置之不理或者体察不到,这些学生在失望和失落情绪笼罩下,往往最终选择爱打架、迷上网、和老师作对等方式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