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能够在读课文中圈划词句,并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好句子,注意适当的停顿;能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蕴含的道理或情感有自己的感受。

一、细读文本

在把握整体单元目标后,我开始细读文本。首先读课题《粽子》,“粽子”在词语时后面的“子”要读轻声“zi”,因此在揭题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轻声地读法。课文主要讲了端午节吃粽子和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从教材结构上看,课文是按照事情总分总结构所写。课文第一小节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第二到第四小节分别介绍了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部分的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的第五节是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自然地引出第六小节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中属典型的说明文类型,其中词汇丰富,词句优美,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教材。其中尤为3、4小节中的介绍粽子颜色和滋味的语句,众多的颜色如“翠绿”、“雪白”、“鲜红”、“墨绿色”、“洁白”、“深红油亮”,这些 词可让孩子积累并可用在以后的写作中。

二、研读学生;

因是借班上课,所以研读学生很重要。在课前,我深入到所借班级中,和 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接触下有几点体会;

1、此班孩子的课前预习较为充分,在我提前下发的预习单中,发现孩子们都认真地根据要求进行了预习,且班级老师还非常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和订正,但同时发现其中生字宝宝“剥”的错误率较高,表现在多音字组词音错及在字形上易混。

2、此班学生较为活跃,对老师的听课专注力相对不是很集中。

3、此班学生的朗读并不理想,拖腔拖调较为明显,并且声音太响且无轻重缓急起合。

针对该班学生情况,所以在备教案时,我做了以下几点修改;

1、根据预习反馈,在生字教学时重点加大“剥”字教学的指导力度,强调这是个多音字,其中还注意到,剥字很巧合地跟此文中的“绿”字很相像,可引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记住它。

2、针对该班孩子较为活跃的情况,在原教案的基础上,我加了多次让孩子们认真听讲的语句,如“我请坐得最认真的小朋友回答”如“我注意到第几组的小朋友听得真认真”,使课堂更为显得紧凑还不松散。

3、根据该班孩子读书较为拖沓的特点,我在教案中修改成从词语到句子去指导朗读。如第三段写粽子颜色段,我把粽子颜色的变化用图片展示的同时,指导他们朗读不同颜色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再去朗读。

三、教学设计

1、字词教学 在字词教学中我选择了分散使力,但却使力各不同。首先在粽子的“粽”字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读出平舌音时,并从字形上告诉学生这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说明了粽子是米做的,并强调是糯米做的。右边是声旁。并且根据预习反馈情况,“绿”字做了重点指导。而后面的“屈”、“政”、“怀”、“崇”、“献”等词,我注意到,它都在第五自然段中,所以这些我作为自主认知字词,在读文中自主认知。

2、对于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学法的指导其实很重要,在设计粽子这篇文章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着实让人伤透了脑筋,但是最后我把文章最精彩的描写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的小节作为主线,总结归纳出了以一读、二看、三划、四圈的学法指导。以第三节粽子颜色指导为例,粽子煮熟前后的颜色是怎么样的呢?请孩子们先读第三小节,再去看看有哪些变化,把这些有变化的颜色的词圈出来,我通过各种图片对孩子们进行不同形式指导朗读,最后把前后变化的句子划画出来。孩子们通过“以词带句”,直观感受地朗读,对粽子颜色的体会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