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算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质量的一些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千克;第二段,认识克,进一步掌握一些秤物体轻重的方法,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体验千克和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上述两段教学内容之后,还分别安排了练习四和实践活动《称一称》,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单元基础知识:

在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哪些知识作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质量的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质量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打下基础。

单元知识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单元知识难点:

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换算;逐步形成估算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知识点分解及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第29页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第30页首先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教材告诉学生: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第33页首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2000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第36页第3题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第32页第4题让学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约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约2千克,为估算作准备。第37页第6题,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计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36页第4、5题都要通过计算解答。从此以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