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系统整理长度单位的知识,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巩固这部分知识,以期达到能灵活应用的目的。

2、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概念。

难点是: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米尺一把,5米长的细绳一条。每生一把学生尺,一张测验试题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故事导入  同学们,孙悟空神通广大,不但能拿妖除魔,这几天还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长度单位知识整理。引出课题并板书:知识整理:长度单位

若学生早有整理知识的基础,最好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汇报交流整理结果,选择优秀的整理方法

1、投影展示 不同的整理方法 (教师在学生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情)一般学生有这样三种整理方法:按顺序整理(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打乱顺序整理、只整理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并说明理由(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顺序整理知识,不但不容易漏掉或多写而且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它们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按顺序整理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整理方法。

3、补充整理的结果。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呀?(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大单位适合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小单位适合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等。)

三、操作活动,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1、学生画分别是1毫米、1厘米、1分米的线段。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尝试用实际事例说明1千米大约有多长。

3、估一估,量一量。我们知道了1个长度单位大约有多长,拿出手中的牙签,这根牙签的长度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好?估一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再测量验证。依次是材料中小棒的长、长方形纸的长、宽,教室中黑板的长、窗户的长、宽,课桌的长、宽等。

4、屏幕出示数据资料,用手势表示资料中物体的长短。最长的昆虫,最大的蝴蝶、猎豹、最小的昆虫飞机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