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它主要有三条交通公道,你都看到哪些交通工具?

你能说说各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从学生的发言中,提炼以下3点:

1、同一参照物:如:汽车在大桥的上面,轮船在大桥的下面,火车在大桥的中间。

2、不同参照物

(1)2个物体位置: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2)“上、下”相对性:如: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教师提问:

我们在描述火车位置的时候,一会儿用“上面”,一会儿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

看来,因为比的参照物不同,火车相对于汽车在下面,相对于轮船在上面,他们的位置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第一环节“智慧门”的学习基础,已经具有用完整语言描述交通工具位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说图,学生不仅仅可以以火车、汽车、轮船为参照物,互说位置,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充分利用图中所有物体,如:江面、白云……说出交通工具的位置。只要学生描述的准确、观察的有序教师就给予学生肯定,不给学生设计发言的框框,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还是很有深度的,在学生自己的观察体验中体会“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言的提炼、总结,使学生深化对参照物、“上、下”位置及相对性的认识。

【修改原因】第二稿中,设计了一层层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体会“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使学生的认知有深度、有层次。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学生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用“上、下”说交通工具的位置说的很好,虽然学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但学生会不自觉的应用,因此第三稿中将此环节设计为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提炼、小结,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参照物” “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再通过后面的练习逐步深化学生认识。如果给学生架设问题框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要求说出交通工具的位置,这样势必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反复说图练习,使该图承受太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引导的累,学生理解的累,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

3、第二关,画对了,才能通过!

(简笔画出示一个缺少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的脸部轮廓)

今天老师带来个新朋友,你觉得他漂亮吗?

你想先给他补上什么,能用“上、下”说清它的位置,让我们把这个小孩的五官补充完整吗?

学生描述位置,教师画在黑板上。

说说鼻子的位置?(鼻子在眼睛的下面,嘴巴的上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画五官“的情境,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体会数学好玩;二是通过画五官这个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理解,通过画鼻子,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并使学生意识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有用。

生活中除了五官可以用“上、下”说清它们的位置,还有很多物体的位置

可以用“上、下”来说明,看看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你能用“上、下”来说清哪些物体的位置?

生活中用到“上、下”说清位置的地方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生活图片(课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上课教室中物体的位置,一是通过说位置,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的理解。二是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数学就在你身边。

4、第三关,摆对了,才能通过!

(1) 学生摆后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教师提问:《数学课堂作业》的上面都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个问题吗?

学生互相提问、回答。

(2) 让一位学生设计摆放顺序,其余学生按照要求摆放。

教师提问:X的上面,Y的下面是谁?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同学们?

学生互相提问、回答。

(3)同位两个互相设计、操作,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说学具的位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上、下”位置及相对性的理解,尤其是通过对“X的上面都有什么”“ X的上面,Y的下面是谁”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认识到“上、下”的位置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紧相邻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数学课堂作业》的上面有数学书、字典、铅笔盒,3种物品”,开拓学生思维,为后面的涂色练习做准备。采用“教师引领——学生引领——同位合作”,逐步展开练习。

【修改原因】在第二次备课中,只摆了3种物品,学生练习的梯度比较小,对后面的练习承接作用不大。第三稿中,将原来的3种物品改成4种,学生的练习有了梯度、层次,而且,学生在互相提问中体会到“上、下”的位置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紧相邻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如:“数学书、字典、铅笔盒都在《数学课堂作业》的上面”,拓展学生思路,为下一步涂颜色奠定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