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

    新生儿出世后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步行反射等。不久,又在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条件反射。当然,这些活动还不是认知,只能说是认知发展的最初基础。

    婴儿出生4~5个月,还不能认识外界物体是永久存在的。在他看来,存在的只有他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譬如,他正在玩皮球,如果皮球滚到地下看不见了,他不会去找皮球,而是转移注意去看或玩别的东西了。从半岁到2岁,才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存性。

    3~6岁期间,幼儿逐渐认识到,一个东西不管它的形状、位置如何改变,它的性质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东西。比如把一个胶泥球压成圆饼形,或将一根铁丝弯成弧形,它们还是原来的胶泥和原来的铁丝。如果再问幼儿:原来的球状和压成饼状的胶泥是不是一样多?原来直的铅丝和弯成弧形的铅丝是不是一样长?他们就不能正确回答了。多半会说饼状的胶泥比球状的胶泥多,直的铅丝比弯的铅丝长。由此,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有如下基本趋向:

    (1)儿童认知的发展由近及远。在他们还不知道客观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认知范围就限于自己,以后才逐渐认识到外界事物也和自己一样存在。

    (2)儿童认知事物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他们往往先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以偏概全,如4~7岁儿童只会单纯注意汽车运动的时间或者空间,8岁以后才兼顾这两个方面。

    (3)儿童最初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前述胶泥和铁丝的例子就说明这点。

    (4)儿童认识一个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要经历多个阶段和几种水平。

    小儿有哪些认知活动?

    从出生开始到2岁左右是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最初主要通过反射作出反应,逐渐变为能根据环境来组织自己的感知运动的活动。婴儿的活动是有组织的,而不是随机的。婴儿进行有组织的活动,直接抓握物体。通过这种与环境的积极接触,婴儿便从反射阶段进入到能进行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的阶段。婴儿对目标就比较有定向的能力了,并能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

    在运算前阶段(大约在2至7岁),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思维,如按成人的标准,是不合逻辑的。在此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人、物体和地点。这可以从他的语言、生活的游戏和事后的模仿看出来。例如,他用语言来表示人、地点或发生的事情。他通过游戏来表达他对环境的看法。他对以前见过的事情进行模仿。儿童就这样发展了一套符号系统来反映具体现实。

    在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儿童开始获得逻辑思维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并以此来认识和对付周围的环境。

    大约在12至15岁时,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此时,他不但能用具体的词语而且还能用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他不但能对付真实的情况,而且还能对付假设的情况。

热点推荐

最新更新

简单版 触屏版 电脑版
小精灵手机版 060s.com
京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