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当老婆也出来抱抱义宏,夫妻俩亲密地彼此依偎,这时,在他们的泪光中,闪耀的是体谅和感激。

妈妈活在13岁的无助感中

“为什么我们的女儿有一天蹲在窗口不说一句话?”一位妈妈这么问。

“请问是几楼的窗口?”我追问。

“十一楼!”妈妈毫不迟疑地回答,她的脸上满是焦虑、担忧的表情。

“啊!”全班学员,包括我都被吓坏了。

原来,这个家庭的父亲严肃而强势,母亲气势弱、阴性气质多,这使得女儿向妈妈求援时,得不到坚强、乐观的助力,也因此长年感到不快乐。

“请问你的女儿活在几岁的‘人格年龄’里?(意指她的身心成熟度是几岁)”

妈妈回答:“约五岁吧!因为五岁时,她就曾经说过她不想活了。”

“那你呢?”

“我……”妈妈想了想:“大约十三岁吧!”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

已经四十多岁的妈妈,为什么一直停在十三岁的无助感里?她究竟被什么“童年制约”困住了?

深度探索之后,妈妈回顾自己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因为父母争吵不断带给她的无助感,她终于清楚看出自己因为害怕类似父母的冲突,所以从来不敢对丈夫讲出心中的感受,一直活在十三岁“什么都不要多说就没事”的童年制约里。如今,女儿也已经十三岁了,却卡在妈妈的童年制约中,重复着不快乐的日子。

“玉凤(这位妈妈的名字),通过各种成长管道,例如看书、上工作坊、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或安排女儿单独快乐出游等,让心中那个无助的十三岁小女孩长大吧!这样女儿才有机会从五岁的‘人格年龄’继续往上成长,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看到自己的好。”

“你真是蠢蛋!”

欣蓉对念中学的女儿的课业非常关心,使得被逼得紧的女儿常常泄气地说:“我是没有用的人。”听到这样的话语,欣蓉很紧张,她拼命地想让女儿放松,可是结果往往让女儿更加不满意自己。

在工作坊的课程中,欣蓉发现自己被“童年制约”后所产生的反制行为。原来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小不受家人重视,所以婚后有了自己的女儿后,便想尽办法给女儿最多的关心。从课业到待人处事,她几乎什么都管,无形中造成女儿极大的压力。

欣蓉曾经当着女儿的面,很失望地说:“你真是蠢蛋!”,女儿从此自认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常闷闷不乐。

欣蓉发现女儿不快乐后,开始改变态度。有一天,女儿又在数落自己不好时,欣蓉用坚定又温馨的口吻告诉她:“女儿,想想看,你是有用的人吗?”??

短短的一分钟,欣蓉已经脱离“害怕被冷落而拼命想补救”的“童年制约”,她把成长的主权交还给女儿,让她自己去思考。结果不一会儿,就听到女儿肯定而有力的声音:“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