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它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接受父母的忠告。

【个案点击】

肖宾的父母有着传统的教子观念,信奉“棒打出孝子”,所以对肖宾总是采用棍棒、责骂、命令、强迫等高压手段来教育。小时候的肖宾对父母这样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有害怕,认为父母高高在上,自己没有力量去辩解,心里虽有怨言也不敢说出来。渐渐长大后,肖宾对父母独断专行的行为日益不满。现在,不管父母让他做什么,也不论父母所说的正确与否,他几乎事事都与父母对着干。

有一次,肖宾中午放学之后没有回家吃饭,晚上回来后,妈妈问他中午怎么没有回家,在哪里吃的饭?肖宾看了妈妈一眼,没有吭声。这让很看重自己权威身份的妈妈很生气,她进一步逼问道:“说,你到底上哪去了?为什么没回家吃饭?”“有事了。”肖宾被妈妈逼急了,敷衍地说道。“啪”地一声,肖宾的脸上挨了妈妈一巴掌。他没有吭声,瞪着眼看了妈妈一会,走开了。从此之后,肖宾看父母像仇人似的。他那权威心理很重的父母,看着现在一点都不听话的儿子,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案例解析】

与孩子平等相处,需要父母蹲下来与孩子对话。蹲下来,与孩子目光平视,生动地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平等态度。孩子不需要抬头去看父母,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因此对父母的教育会乐于接受,减少与父母对立的行为。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并不代表失去了父母的身份;父母高高在上的对孩子发号司令,并不一定能把威信留在孩子的心中。相反还可能像上例中肖宾那样,把父母看作了敌人,事事与父母对着干。

其实,与孩子平等相处,会使父母收获多多--首先,赢得孩子的信赖。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爱好、志向等等。因此,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要去掉居高临下的心理,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有事情与孩子多商量,悉心听取孩子的意见,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做个朋友式的引导者。父母这样做了,就会赢得孩子的由衷信赖。

其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信赖父母,就会愿意向父母倾诉一切,也会乐于接受父母正确的决定和引导,从而使身心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其三,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都坦诚以待,倾心交流,彼此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都互相激发,互相依赖,成为不可缺少的一员,使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圣地、力量的源泉。父母如果动不动就拿上辈的身份向孩子发号命令,对孩子进行强求逼迫,必然导致孩子如上例中的肖宾一样,与父母的心越来越远,反抗父母的行为越来越多,从而收到与父母期望相反的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