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学生读后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次齐读。

师: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出什么来呢?作者非常羡慕闰土那样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那么,如果让你们选择,你愿意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想一想。

愿做闰土“正方”的起立(少数),愿做“我”“反方”的坐在座位上(多数),准备辩论。

师:想想自己的理由,展开辩论。

师指名学生说。

生(正):因为闰土知识渊博,勇敢、机智、善良,所以我愿意做润土。

师:做“我”的同学有什么反驳的理由吗?

生(反):做“少爷”根本可以不知道农村的事,到时候随便拿钱请农村的来做事就行了。

(生笑,部分学生附议。)

生(正):这样的话,你就不知道农村的生活有多快乐呀?

生(反):等我学到了知识,交个像闰土一样的朋友,不就知道了吗?

生(正):科学家,考古学家都是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材料,资料,如果你在城市里,能找到这些东西吗?

生(反):但是你只知道物理方面的不知道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生(正):各有所长嘛。

生(正):闰土完全可以不为地位的差异而烦恼,过得自在快乐。

生(反):做一个大少爷可以读很多书。

生(正):但你不知道自然的一些事呀。

生(反):闰土也不知道城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生(正):闰土知道农村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你们城里这些少爷知道吗?

生(正):那时侯是封建社会,在城里像牢房一样,只知道读书、读书,读书本上的知识。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多数齐):不同意。

生(反):现在我们还是在学校里读书,并没有在牢里的感觉。

师:都请坐下,刚才的辩论非常激烈,其实这个话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投入地讨论这个问题。

【评析】

我们的课堂曾经静寂无声,偌大的教室里只有教师慷慨激昂的讲说在回荡。如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求轻松愉快的教学形式,让课堂进行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已成为一种共识。于是动辄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诸多形式纷纷进入课堂,逐渐形成一种模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似乎提高了,课堂上热闹起来,但这些形式是不是每节课所必需?当热闹落尽以后,学生的意识中沉淀了多少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形成了多少语文能力?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和教学实效之间,是值得我们做出冷静的反思的。

在以上不足十分钟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了辩论的形式。应该说,把辩论引进课堂是值得称道的,它能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度,杨振宁不就提倡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吗?关键在于确立的辩题有无辩论价值,能不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还有一个辩论过程的组织引导是否有效的问题。在本场辩论中,在选择做闰土还是做文中的“我”时,愿做少爷“我”的显然占了多数(多数学生坐着),少数几个愿意做闰土的显得势单力薄。辩论过程中,正方发表的见解无非是闰土“聪明”“机智”等空洞的理由,并无具体的内容;反方为自己有着有钱人的优势很是兴奋。简短的辩论,不难看出学生掌握的论据极为有限,对文中形象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我们组织辩论,是想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收集处理相关信息,懂得除了课堂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拓展学习的途径,丰厚自己的学养,在这里,这样的期望显然落空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