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配合学校“文明班级”的评选,我在班里宣布了“班级文明之星”评选活动的细则,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一些平时行为习惯比较好的学生直拍手称好,似乎胜券在握;平时习惯较差的学生眼里也充满了自信的火花,准备在新学期好好表现一番。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班里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教室的清洁卫生也大有改观,学习的气氛也更浓厚了。看着这一切,我自然是喜在心里。每个月月底,我还不忘抽一点时间出来,对这段时间的分数排名、班级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下一阶段改正。

一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临近期末,班长将分数统计结果的表格和班务日志递交给我。我仔细比较,发现王庆阳的分数被扣的最多。这个结果既让我吃惊,又在我的意料之中。他是班里一位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有一点调皮,还有一些懒惰。作业不按时完成,值日经常逃跑。作为班主任的我,不知多少次与他谈心,对他又是“威逼”又是“利诱”,还好几次找来他的母亲共同对他进行教育。可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难道这些教育方法都对他失效了吗?我苦苦地思索着。

一次很偶然的聊天中,听到一位老师讲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她把一张写着几个学生名字的纸片随意丢在了讲台桌上,没想到这张纸片吸引了一大群学生。他们津津有味地争论着、传阅着、猜测着(其实,那只不过是她在抄录学生名单时报废的一张纸)。上课了,那张纸又重新“躺”在了讲台桌上,但名字被写在纸张上的那几个学生,却一反常态,表现得浮躁不安,而其他同学也流露出了“探秘”后的兴奋表情。

这件事让我豁然开朗:既然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如此感兴趣,又能产生如此功效,何不如法炮制,及时地、“无意”地在讲台上丢放一些东西,来作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呢?

再看王庆阳,他并不是没有长处,他为人正直,性格豪爽;课堂上积极发言,而且反应很快;虽然上课不够认真,但考试成绩也不算太差。看着手中的这份排名,想想他的行为及以前用过的各种教育方法,我顿时有了主意。

第二天,我把分数统计结果的表格和班务日志带到教室。放学时,指名要王庆阳关闭门窗,而后自己走出了教室,将那两份资料“遗忘”在讲台桌上。王庆阳抑制不住强烈的好奇心,翻开那本他认为记载他“罪证”的日志,不想在意见栏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王庆阳同学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在我看来,他关心集体,爱护同学,风趣幽默,课堂上也能积极发言。如果他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相信他会改变的,我等待着……

在最后一星期的期末复习中,我惊喜地发现王庆阳在学习上主动了一些。课间,趁别人玩耍的时间,他将落写的试卷重新补上。虽然偶尔还会落写个别作业,但向我打他小报告的人也少了许多。期末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短短的几句评语,而我要传达的意思尽在其中。老师“遗忘”、“无意”丢在讲台桌上的一些东西,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教育意图,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秘”的需求,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厚爱与尊重,又使自己的工作简单、快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种无声的暗示教育艺术不失为班主任工作的一计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