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东西也不应该过量食用,好的并非是适合的。”据了解,深海鱼体内含有汞元素,对儿童来说,无法将这些汞元素代谢出去。如果频繁进食此类物质将有可能造成汞中毒。

除了昂贵的深海鱼外,新式的台湾肉松也不适合儿童食用,因为其中的含糖量过高。

专家表示,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许多家庭不惜花费巨资用于儿童的喂养,但寻找合适的食物要比盲目“求贵”对孩子更为有利。

对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多吃一点小米、玉米的营养价值远比吃一顿深海鱼来得高。“学会煮一碗黑米粉给孩子吧。”

据科学资料显示:每千克体重食用0.5毫克的雪卡毒素,可能导致人类死亡。食用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在食后2小时~10小时出现,病程2周~3周,开始发病时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易与急性胃肠炎混淆,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四肢麻木、膝关节酸痛、小腿肌肉刺痛、瘙痒感等。其特殊症状为痛觉和温觉错位,即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入凉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感觉等。虽然显性症状不算严重,但雪卡毒素会导致人体钙离子抑制,食用高浓度的雪卡毒素会直接抑制心脏功能,引发心血管系统病变,此外还会伤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多脏器损害,严重者甚至会因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更可怕的是,即使痊愈,发病者神经系统也处于很脆弱的状态,以后都不能喝酒、吃花生或豆类食物,否则可能引起中毒复发。

目前临床上尚无简便有效的方法检测雪卡毒素,诊断主要是根据病人是否进食深海鱼,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和特异性温度感觉倒错等来判断。但早期病人可能只出现胃肠道不适,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因此专家提醒:进食海鱼后如出现消化系统不适症状时,需首先考虑雪卡毒素中毒的可能。另外,雪卡毒素中毒目前在治疗上也没有特殊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可进行催吐、洗胃等。

吃海鲜一定要煮熟煮透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吃海鲜了,关键是饮食习惯是否卫生科学。市民如果想吃跳鱼的话,最好买回家后先用清水养五六天,等跳鱼排出体内的毒素再说。为安全起见,最好不要吃鱼的内脏。雪卡毒素多积聚在鱼类的肝脏、胆、卵等内脏,把内脏去掉是一个避免中毒的好方法。

由于海鱼一般体积较大,含毒量也会较高,一般来说,吃小鱼普遍比吃大鱼安全。需要注意的是,雪卡毒素对鱼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症,因此不能从鱼的外形、肉质、味道来判断是否有毒,加热、冷藏及晒干等办法皆不能把毒素清除。

市民在烹制海鲜时,一定要煮熟煮透,保证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以上。此外,制作、贮藏食品一定要生熟分开、荤素分开,莫因贪食鱼生导致病从口入。

鱼类体内雪卡毒素大多来源于食物链

雪卡的毒素,主要是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传播。岗比毒甲藻等双鞭类海藻,含有大量雪卡毒素,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这些含有雪卡毒素的海藻生长在太平洋、印度洋等热带、亚热带海域,其中一些藻类会黏附在珊瑚表面,而小鱼吃下有毒海藻后,身体内就积聚了一定的毒素,大鱼再吃下小鱼,毒素就会随之越聚越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浓缩,越大的海鱼,体内的毒素往往越多。

事实上,只要是深海鱼,都可能存在雪卡毒素,像珊瑚鱼、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海豚等,都发现过雪卡毒素中毒的病例。

跳鱼又称弹涂鱼、跳弹鱼,因其非凡的弹跳能力而得名。我国沿海许多地方都有跳跳鱼,身体长而侧扁,暗褐色,有黑色小点布满其间,多数不过和大拇指一般大,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令人食之难忘。民间说法:跳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很多妇女坐月子时都会食用跳鱼滋补身体。特别是在冬令时分,跳鱼肉肥腥少,是滋补佳品,因此有“冬天跳鱼赛河鳗”的说法。严格说来,跳鱼生活在海洋的咸水和淡水交界处,不算是深海鱼。“以前也从来没听说过跳鱼也会导致雪卡中毒。但以前出现过食用跳鱼中毒的事件。”专家分析,可能是一部分有毒海藻“迁徙”到浅海处,附着在珊瑚礁上生存下来,然后被跳鱼吃进肚中,使得美味的跳鱼变成 “毒鱼”。究其原因,或许与近些年愈演愈烈的海洋污染有关。

雪卡毒素会损伤人类神经且后遗症严重

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是一种脂溶性毒素,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等深海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含量最高,但不会对这些鱼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