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举小棒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生一张长方形纸,每两生一捆12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游戏:看谁好眼力?(老师快速伸出手指,学生说出是几?3个、2个、5个)

2、情境:听问题,用手指出示答案。

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此时,学生会出现复杂的表情、多样的手势。)

3、点名:(1)你为什么不伸手指?(2)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4、点评:看来用手指表示半个,不太容易。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学数学。这节课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举手指情境,通过师举生说、师说生举,不但可以一下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引入思考和创造状态:半个苹果怎样用手势表示呢?学生经过瞬间的皱紧眉头的思考之后,会出现多样的有趣的表示半个苹果的手势。这为下一步用什么样的一个数来表示一半作好了铺垫。

二、思考交流

1、思考:能否用其它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呢?(提示:比如说画图来表示,或者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还可以创造一个数来表示。)

2、动笔试一试。

设计意图:当学生都明白用手指表示一半不太容易的时候,提问“你能否用其它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一问,能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数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此时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认识分数

1、从学生的板演中,抓住“ ” , 让这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个数(怎么读、表示什么。学生能介绍多少是多少,剩下的老师介绍。)

(如果没有学生板演到 ,老师就说自己也找到了一个数,直接板演。)

2、体会的意义

(1)过渡: 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一半。比如一张纸的一半。

(2)请同学们折出自己手里那张纸的 。

(3)课件演示,学生对照。

3、学生折一折:你能折出你手里那张纸的1/4吗?

4、交流不同的折法。

5、说一说:其中的2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的3份、4份呢?

6、认识 、 老师也来折一折: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其余的2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几面有几个 ? 

7、归纳

(1)……都是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跟分数交朋友)介绍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2)谁来说一说 ……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的部分。

(注意一图两用,每个图说出涂色部分和空白部份的分数。)

2、判断。

3、按分数涂色。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数学。分数的认识在小学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分数。第二阶段是五年级上册,再认识分数。所以,在本节课中,不用也没有必要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明确的表述。淡化定义,强化心象,便成了这种是概念又非概念的数学课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所以一定要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开展折一折(纸)、涂一涂(颜色)、举一举(小棒)等丰富的活动,来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动手中来构建分数,来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来感悟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意义。

五、游戏拓展

游戏:听口令,举小棒

规则:(1)每同桌共12根小棒,听到口令后商量。

(2)老师说:“举”,其中一人就举起小棒。

依次要求学生举起12根小棒的……

设计意图:不直接讲述分子和分母的意义,而是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让学生自然地感悟分子、分母的内涵。同时,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对刚刚认识的分数进行一个拓展,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