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向社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将“育人为本”写入“二十字”工作方针,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如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施素质教育着力点在哪里,各级教育部门为此一直在努力探索。为此,《规划纲要》文本提出了这样的路径:“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对此进行了充分讨论。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自我超越

“脱裤门”、“耳光门”……去年以来,网络上爆出很多与学生有关的“门”。如何评价现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上对此争议不断。

“那些‘门’只是极个别的例子,我认为这些年来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我对‘80后’、‘90后’的思想道德水平一直给予乐观评价。”针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表明自己的观点,“去年不也有很多青少年的英雄事迹感动全社会吗?这才是主流。”

接着,郗杰英向记者举了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舍己救人的例子。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全国就有40多名大学生不怕牺牲,见义勇为,其中有10多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大学生的行为生动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郗杰英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今青少年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二是普遍视野开阔,三是民主和自我意识较强。“这些都是他们优于上一代人的地方。此外,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国际地位的跃升,让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也与上一代人的‘发奋图强’精神有所不同,更加容易唤起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因此,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比上一代人差,只是表现形式不同。”郗杰英说。

尽管评价乐观,但委员们也认为,青少年德育工作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田家炳中学校长戴希立认为:“当前,以德治国的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德育提出新要求,德育模式应该更加多元和贴近生活,既强调学生在学习经历中建构正面的价值观,也主张以正面价值观引领学生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