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学生作业:爸爸身高2厘米,小明的体重是50克,看一场电影需要2分钟……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问问其他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在感慨之余,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

一、在理解“数”的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就是与“数”打交道的一门学问。“数”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对数学课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掌握有关“数”的概念。“数”的概念是抽象的,怎样让学生感知数,并理解数,最终拥有对数的敏锐的感觉呢?我认为当学生处在一个现实的积极的数学情境中,将促进学生头脑中对数的感应与生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尝试、实践与体会、反思与运用等活动,让学生感知数,感受数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情境中,认识到由具体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建立起数感。

1.体会感知、萌芽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自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当学生在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才能真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才会有由具体理解上升到抽象与概括的层次提升。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索与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存在于身边,让学生意识到运用所学得到的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他们多种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中,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个人、1朵花、1棵大树、1组同学、1串葡萄、1串糖葫芦、……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个是一串糖葫芦?几根小棒是一捆?可以使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1本书……),也可以表示1个集合(1捆小棒、1组同学……);可以表示很多的物体(1个班级、1个国家……)。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数字“1”的内涵,再例如,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时,对单位“1”的理解,可以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材料,比如一块蛋糕、一个圆纸片、一张正方形的纸、一条线段、一组同学、一叠积木……;让学生全面认识“一个整体”的意义。再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时分秒、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跑、长跑、跳绳、写字、口算等比赛、让学生亲身体会时间,感受路程;还可到超市去看看、听听、称称、测测各种商品、水果的重量,感受克、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比如,还可以让学生写上自己的出生年月,然后比较一下,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数字越大年龄越小。还可让学生了解电话号码的前几位数代表地区的,后面几位数是随机生成还是有特殊规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学更为人类的信息传递提供了种种有效的平台。比如,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数字中的信息化,有教师就构建这样的活动:让学解读居民身份证号码、各种车辆的牌照号、家用电话号码、信封以及邮政编码等等。当明白了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回设计编程员,仿照有关证件号码的设置,为班级以及个人设计编码。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就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它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等等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感的萌芽,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还会对数学学习充满新奇与乐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