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创新教育

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大胆求真,求新,求异,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的好奇之火,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地吸收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二、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打破空间界限,课内外,校内外相互延伸,这样,可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教育的氛围。

2、民主性原则:

营造民主,自由,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减少严肃,呆板,紧张的情绪。因为只有轻松,欢愉的情况下,才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学生个性。

4、鼓励性原则:

凡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总有点与众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取材,构思,表达与文体,尤其要表扬不平凡的富有个性的习作。

三、提供创新的土壤

1、相信学生的创新潜力: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于整个人口中间。”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提示出来并加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也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们的专利”的观念,树立“人人是创造主人”的意识。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相信每个学生能够创新,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被激发出来,并表现于每一篇习作。

2、解放我们的学生:

要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实现儿童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自由地做,尽情地玩;解放学生的双眼,让他们自由地看;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由地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自由的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天地。这对于作文教学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