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计算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所以潘老师把计算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潘老师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亮点;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首先,潘老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个人的身高优势引出姚明的身高,让学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我与姚明的身高差距,以及验算差距计算是否正确,巧妙的引出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素材。比如:要想知道我们计算是否正确,该怎么办?从而引出验算,不仅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而且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

二、利用矛盾冲突,唤起学生注意力

今天学习的数与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如果盖住小数点就变成什么数?为学生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做好铺垫。通过比较整数加减法计算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三、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让学生编小数加减法问题,在小数加减法中有哪些情况?将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出现。用学生自己编的题作为全班研究的“例题”学生有兴趣,对各种“新情况”也有思考,有感受,展现了浓厚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出题人当小老师巡视指导,其他同学做并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教学的重难点在孩子们的自我认识中得以解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体现教师备课充分

备课前,老师就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1、数位没有对齐;2、计算结果不知道化简;3、小数减法,不知道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后再减,这三点中,带着这些错误,潘老师精心设计了这堂计算课的问题和练习。

总之,这节课“以生为本,对话、研究”的氛围浓厚,所有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算理,学生发现;疑难,学生探讨;评价,学生参与。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超强”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相信孩子,反而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