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3页的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从一年级就安排了找规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二年级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但是研究相邻两项的差中隐含的新规律;三年级学习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上册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下册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活动,探索简单的搭配及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主要是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下册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学习的,也为五年级的学习作好铺垫。使学生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如路线选配、颜色搭配、饮食搭配、队伍搭配、服饰选配……让学生探索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第50-51页是简单的搭配现象。让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探索并寻找两种物品的搭配方法,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第52-53页是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感受规律的再认识,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联系一些实际的问题理解“选配”的含义,学习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探究计算选配方案总个数的方法。这些是比较典型的选配,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操作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等,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也得到了丰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发展符号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例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等。从已有的认知规律对探索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方法上的双重支撑。在此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学习找规律,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总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搭配、组合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排列、组合的所有方案,体现方法多样化,探索搭配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并主动与同学展开交流,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结合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事物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究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与同学们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和发现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本单元主要采用情景与尝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创造,生成教学所需的素材,在此基础展开对素材的研究,从而理解并掌握新的规律以及找规律的方法。《数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提供活动的素材,创造活动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中自己主动地处理信息,思考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发展能力。

四、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以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教学的内容,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两节课的开始,我们都是以歌曲、照相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要真正地体现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第一节课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线,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第二节课以照相、抽奖为卖点,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索得出新知,发现规律后,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身边的数学,并利用掌握的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个队伍进行比赛,每两个队比赛一场,一共有多少场?打电话、握手问题、寄卡片问题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成为了问题,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新知学习完后,要及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方法。如第一节课,方法是用第一类事物乘以第二类事物等于搭配的总数。第二节课,用乘法和加法原理,但在课堂上不说这些原理,只是告诉学生方法。

五、教学措施:

1、适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方法找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搭配方法:教材P50例题就是引导学生找搭配规律,认识简单搭配现象中的搭配规律,找出所有的搭配数。首先设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搭配的方式,明确每次选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作为一种搭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找出搭配方法:在学生探究时,注意通过交流或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按顺序先选定第一类事物再和第二类事物进行搭配,思考每次有多少种搭配,启发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体验其中选配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或符号等表示搭配规律,找出答案: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认识搭配的规律,P51引导学生用图形、符号进行搭配,能借助直观发现并总结搭配规律,了解怎样搭配才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掌握搭配的规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在用图形或符号表示的基础上,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明确事物个数与搭配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求搭配数方法的规律,掌握解决搭配问题的计算。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简单应用巩固规律:学生初步认识规律后,教材P51第1、2题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灵活应用,巩固了所学的规律,进一步掌握搭配问题的解决方法。

2、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手段表示找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出排列方法:教材P52例题和“想一想”,是简单的排列问题,例题是全排列,即每次把所有的事物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个排列,找出排列数即所有排列的个数;“想一想”是选排列,即每次选出相同个数的部分事物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个排列,找出排列数。例题让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能在3个人中确定一个,这时有几个排列,理解排列的方法,感受排列现象的规律。

利用符号直观地表示出发现排列方法的规律:在学生初步理解排列方法和找排列数的规律的基础上,教材要求学生用图形或符号代替物体,列举出所有排列的结果,了解找规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

把题目改变一下,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规律,找出相应的排列方法:教材P52“想一想”,要求从3人中每次选2人,按不同顺序排列,找出有多少种排法。这是在全部事物中每次选取相同个数的事物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找出所有排列的个数,这是选排列。 在改变了条件了之后,启发学生联系在本单元获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思考,找出相应的排列方法。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用字母A、B、C或数字1、2、3等代表3个小朋友,设计方案。可以每次选出1人,和其他2人就有2个排列,找出6个排列;也可以每次选2人进行排列,有2个不同的排列,找出6个排列,找出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组合问题:课本P53第2、3题,从几个事物中每次选2个事物,找出能选出几个组合,不需要按顺序排列,这是组合问题。组合与排列的区别就在于每次选取的事物要不要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按顺序排成一列的是排列问题,找出有几种组合而不要排列的是组合问题。课本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通过画图体会方法,并体会与前面问题的不同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学生感受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维。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