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3页的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从一年级就安排了找规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二年级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但是研究相邻两项的差中隐含的新规律;三年级学习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上册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下册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活动,探索简单的搭配及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主要是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下册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学习的,也为五年级的学习作好铺垫。使学生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如路线选配、颜色搭配、饮食搭配、队伍搭配、服饰选配……让学生探索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第50-51页是简单的搭配现象。让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探索并寻找两种物品的搭配方法,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第52-53页是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感受规律的再认识,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联系一些实际的问题理解“选配”的含义,学习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探究计算选配方案总个数的方法。这些是比较典型的选配,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操作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等,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也得到了丰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发展符号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例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等。从已有的认知规律对探索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方法上的双重支撑。在此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学习找规律,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