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举行的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中,我进行了《海市蜃楼》一课的教学。

回顾这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地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导入课题,展示资料,学习生字,初步感知,理解内容,补充资料,课堂拓展。因为《海市蜃楼》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只选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理解。也就是抓“神秘”一词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交流资料环节中,解释“海市蜃楼”一词,我要求他们只要说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详细的用一些科学术语去解释,并且只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去说,不可以按照资料去读,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在理解“神秘”时,主要是分析出现时的神秘和消失时的神秘,本来我觉得这片阅读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所以也就没有过细的分析,课下回想起来,在“神秘出现”部分,还应再稍细一些。

这节课学生还是顺利的学习了课文,也激起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却忽略了拓展部分,既然学生们对这一自然现象干兴趣,就应让他们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找一些类似的资料展示给他们,也许效果会更好。

虽然说我并没有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学情,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是把一些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减少了感情朗读,忽略了补充课外资料的环节,就让人觉得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