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二: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我发现同学们都能读通课文了,也了解了课文主要是写了来到养蜂场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那我们深入课文去了解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生自读课文。

生1:作者在养蜂场看到子许多的蜜蜂。

师:你能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蜜蜂的多呢?

生2:“这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建设什么新的生活。”在这句话中看出了蜜蜂的多。

师: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3:在这段话中出现了“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词语,可以看出蜜蜂的多。

师:很多,除了蜜蜂的多,还能看出来什么呢?你们再读一读。

生4:在这句子中,我感觉到蜜蜂非常地忙碌。

师:那你能读出这忙碌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读句子——抽生读句子——齐读。

师:那蜜蜂为什么这样忙碌呢?

生1:课文中写到了,它们是在建设着新的生活。

生2:他们忙着采蜜呢!

师:是啊,有那么多的花正等着他们去采蜜呢!那你们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师:看得出来,这真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地方啊!有那么多的花,可把小蜜蜂给忙坏了!那我们来好好读一读吧!

……

分析:

对于文本的品读应该借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如果没有深入地进行阅读,就无法达成对文本的文解,更谈不上有所感悟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课文中的我看到时了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课文。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一下子能回答出这一问题:看到了辛勤的小蜜蜂。当然这并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了“非常多的蜜蜂”,让学生利用课文的句子进行说明。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中,不仅“蜜蜂的多”体会出来,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么多的蜜蜂都在忙碌地工作着。“蜜蜂的忙碌”是学生读文理解后的感受,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教师的引领才能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