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幼儿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这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就谈不上语言学习。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包括教师或者家长在和幼儿交谈时所运用的语言,幼儿听到的故事、儿歌等各种外界的声音,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是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幼儿在与成人或同伴交流时,在接受语言的同时也必然会做出回应,这里的回应就是幼儿语言的“输出”。其中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条主要途径。由此叮见,成人为幼儿提供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规范性、科学性对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而提高语言“输出”的规范性、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是比较放松自由的,所以一般来说,其语言“输出”都是他们的真实语言水平,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语言的规范发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显而易见,教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为幼儿提供语言素材、创设语言环境时,应该对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规范性给予特别的重视。同时,对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如进餐、睡觉、盥洗、如厕、饮水、散步、来园、离园、早操以及过渡活动等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中的缺陷,如说话不完整、发音不清晰、错用词汇等情况都应采取及时的指导。其实,作为幼儿教师,都清楚地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幼儿语言“输人”和“输出”的重要性,只是在实际操作时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因为常会顾忌到强调语言“输出”的规范,是不是会“适得其反”,影响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这里的问题是怎样规范幼儿的语言 “输出”和“输人”,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从目身做起·以优良的语言环境规范幼儿语言

从自身做起,即教师应规范自身语言。因为在幼儿园中,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教师。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的事物、动作同时出现的,即物与动作~词与句,总是同时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和动觉,对幼儿来讲凡是形象具体的事物,都比较便于建立“音~义’’之间的联系,而且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这样易于加深幼儿的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自己用语的规范、得体问题。规范是对语言形式标准化的要求,如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说普通话、组词用句符合语法等要求。得体是指根据语言的不同目的、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句式和态度,如语言教学中经常用文学性语言完整地进行描述和表达。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语言素养。在幼儿园中,幼儿认为教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注意、观察和模仿,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幼 JL时,一定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把幼儿当作一个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大人”来交流,平时尽量避免相同的话重复出现;讲故事时,只要不是很费解,不必把它们翻译成幼儿语言。此外,在不同的情况下,如赞扬和批评或回答与询问日寸,以及在听取意见和提出要求时,都应该采取与说话目的相一致的态度和语调,不能总是绷紧脸训斥幼儿。教师的语言说得文明、规范、得体,可以沟通师幼的感情,有助于提高教师语言的教育效果。

事实上,除了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以外,一个班级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语言规范发展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还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优良的班级语言环境。一般认为,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语言环境,首先为幼儿提供的图书、视听资料等应该是优质的,其中的语言应是规范、得体的,尽量保证幼儿所接触语言的纯洁和规范;其次,在幼儿园中,所有教师,包括保育教师等和幼儿说话时,如介绍饭菜、生活用品、活动注意事项等,也同样都要注意使用规范、得体的语言。总之,教师努力以自身带动全班,尽可能优化班级的语言环境,就能够保证幼儿语言“输入,,的规范、得体。

二、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规范幼儿语言的“输出”

幼儿入园前是在自然状态下学习语言的,是在其成长的方言区学习语言的。由于幼儿生活经历少,口语表达能力较弱,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较生疏,自然就缺乏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习惯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形成的,除了保证幼儿语言 “输入”的规范性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不断地规范幼儿语言的“输出”。具体而言,规范幼儿语言的“输出”包括三个方面。

1.从准确性上规范幼儿语言的“输出”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心态最为放松,其语言表达也较能真实地表现出其运用语言的真实水平,因此成人最容易发现幼儿说话中的问题,如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口吃或语病等。当发现以上任何问题,需要通过示范予以及时纠正。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样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语言“输出”的情况,把握幼儿在什么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随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有的幼儿受方言的影响而导致“s”、“sh”发音不清,那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发音练习。如“我们有十个手指,桌子上摆了四只碗,每个碗里有十片饼干,这件衣服是丝绸的,我们班有四位教师”等。

2.从完整性上规范幼儿语言的“输出”

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学前期的幼儿说话常常层次混乱,语不成句,不能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完整、连贯地叙述。而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家长在家庭中的“包办代替”、过于善解人意而造成的。例如,幼儿用手指一下饼干盒,家人很可能马上就把饼干送到他的手上,根本就不要幼儿说话。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鼓励幼儿将话说完整。如幼儿玩完角色游戏后,教师组织“圆圈时间”,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玩了什么游戏、扮演了什么角色、心情怎么样等,这是一个让幼儿完整“输出”语言的重要途径。当幼儿在表述时发生说话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再如喝牛奶时,幼儿可能会说:“老师,牛奶。”这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他牛奶,而是应该引导幼儿说:“老师,我想要一杯牛奶!”让幼儿明白,只有将话说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从文明得体上规范幼儿的语言“输出”

语言是人们用来沟通、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一个人说话是否得体、文明,他的语气态度会影响到人们交谈的质量。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说话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而对于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是最合适的。值得注意的是,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用语的规范教育时,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幼儿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早晨见了教师知道说“老师好”;知道和家长说“再见”;不小心碰到别人说“对不起”;原谅别人说“没关系”;当遇到困难时说“请你帮我”;得到帮助后说“谢谢你”;当自己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后,会说:“对不起,以后我不这样做了!”……当别人在谈话时,应不插嘴、不打扰;成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地听,不打断讲话,不离开,不嫌烦;有急事需要及时谈时,要打招呼……教育幼儿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时声音要让大家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和别人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要多商量、少命令,眼睛注视着对方,不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等。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规范的语言,以供幼儿学习和模仿;还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机会自由表达心声。班级应该订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相互督促,尽量减少不规范语言出现的几率。但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面对幼儿的不规范语言急于指责,而是要经常鼓励他们,为幼儿提供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