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幼儿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这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就谈不上语言学习。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包括教师或者家长在和幼儿交谈时所运用的语言,幼儿听到的故事、儿歌等各种外界的声音,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是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幼儿在与成人或同伴交流时,在接受语言的同时也必然会做出回应,这里的回应就是幼儿语言的“输出”。其中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条主要途径。由此叮见,成人为幼儿提供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规范性、科学性对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而提高语言“输出”的规范性、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是比较放松自由的,所以一般来说,其语言“输出”都是他们的真实语言水平,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语言的规范发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显而易见,教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为幼儿提供语言素材、创设语言环境时,应该对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规范性给予特别的重视。同时,对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如进餐、睡觉、盥洗、如厕、饮水、散步、来园、离园、早操以及过渡活动等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中的缺陷,如说话不完整、发音不清晰、错用词汇等情况都应采取及时的指导。其实,作为幼儿教师,都清楚地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幼儿语言“输人”和“输出”的重要性,只是在实际操作时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因为常会顾忌到强调语言“输出”的规范,是不是会“适得其反”,影响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这里的问题是怎样规范幼儿的语言 “输出”和“输人”,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从目身做起·以优良的语言环境规范幼儿语言

从自身做起,即教师应规范自身语言。因为在幼儿园中,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教师。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的事物、动作同时出现的,即物与动作~词与句,总是同时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和动觉,对幼儿来讲凡是形象具体的事物,都比较便于建立“音~义’’之间的联系,而且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这样易于加深幼儿的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自己用语的规范、得体问题。规范是对语言形式标准化的要求,如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说普通话、组词用句符合语法等要求。得体是指根据语言的不同目的、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句式和态度,如语言教学中经常用文学性语言完整地进行描述和表达。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语言素养。在幼儿园中,幼儿认为教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注意、观察和模仿,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幼 JL时,一定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把幼儿当作一个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大人”来交流,平时尽量避免相同的话重复出现;讲故事时,只要不是很费解,不必把它们翻译成幼儿语言。此外,在不同的情况下,如赞扬和批评或回答与询问日寸,以及在听取意见和提出要求时,都应该采取与说话目的相一致的态度和语调,不能总是绷紧脸训斥幼儿。教师的语言说得文明、规范、得体,可以沟通师幼的感情,有助于提高教师语言的教育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