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的一封信。这封信很有名,它不但鼓舞好激烈了彭家的子侄,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预定目标。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朗读磁带、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关文言文方面的书籍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可以由学生简介,教师相机补充;也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彭端淑,字乐斋,四川丹棱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被编者删去。)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课文。

①学生要熟读课文,可以通过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②读后师生评价,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

③学生自读,画出文中的生字词,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④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课文。

⑤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⑥鼓励学生提出难理解的问题。

(3)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②教师组织全班交流难解决的问题。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体会蜀之鄙去南海不容易。

从“贫”“还”等词中体会穷和尚去南海能成功的原因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

还要体会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的变化:开始是疑问,“子何恃而往?”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体会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是通过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也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4)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选择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5)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通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2.积累内化。

(1)指导书写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鄙”字要注意左半部写法,“曰”字要注意不要写成“日”。

(3)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3.实践活动。

作者从蜀鄙之僧的故事发出“人之立志”的感想,请你讲一则小故事,并生发感想,在小组中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13 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