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 自主体验

——人教版六年制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与反思

潜江市杨市办事处莫市中学小学部 蒋彩霞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六年制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以为坚硬而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朴素美观的陶罐被人们发现后视为珍宝,而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片断一: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位朋友,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挂图)观察这幅画,图上两位朋友的表情一样吗?猜猜它们在干什么呢?也许大家心中还有许多小问号。好,请大家谈一谈。问题一起来看看发生在它们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

师:展示课件《陶罐和铁罐》。

师:故事弄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阅读课文,并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笔划下来,作上记号,读一读,然后再在小组中评一评,看看谁读得最好?

(分小组阅读课文)

(几分钟后)

师:请大家推荐小组中读得最好的同学。

生1:我觉得我们小组中的A同学读得很流利。

生2:我们小组中B同学读的最好,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读出了它们各自的语气。

生3:C同学读得好,特别是第十自然段把时间变换的感受读出来了。

师:那我们就请他们(A、B、C同学)合作把这篇文章读一遍好吗?

(合作读完这篇课文)

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疑问,成为自己探究的切入点,同学们纷纷举手,大胆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思维越活跃,学习也就变得其乐无穷了。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容忽视,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善于倾听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乐于表扬他人,敢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的良好品德,而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

片断二:

师:老师这儿有陶罐和铁罐的头饰,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现场表演陶罐和铁罐。

(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师:表演之前,我想问大家在表演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1:先要对课文非常熟悉,记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生2:要注意语气、表情跟动作。

师:真不错,那你们赶紧准备吧。

(小组合作表演,师观察小组活动)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演技呢?

(生争先恐后举手)师选一组上台表演,戴上头饰,表演开始。(表演过程中掌声、笑声不断)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是评委,请各位评委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陶罐演得不错,一直微笑着面对铁罐,表演得很传神。

生2:我觉得铁罐应当是斜着眼睛看陶罐,因为铁罐是带着轻蔑的神气,轻蔑就是看不起它。

师:那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2登台表演,一片欢笑声)

师:表演得真棒!哪个小组再来试试?

(师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全班一片欢笑声)

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表演、评价等形式,将每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学生大面积、全方位地动起来。他们提出的“斜眼看,挥起拳头”是对课文内容的最好诠释,学生能够准确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根据演员的表演开展评说,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片断三:

师:大家都明白了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短处,更要看他的长处,那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请你们谈一谈你周围伙伴的长处(优点)。

(生四处张望寻找对象)

生甲:小A,你不但漂亮,而且学习成绩好,我真羡慕你!

生A:谢谢你,其实你的作文很好,我要多向你请教呢!

生乙:小B,我作为班长,把班级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处处关心同学,帮助大家,我要向你学习!

生B:谢谢,你也进步很快,不再象以前在课堂上调皮捣乱,上课还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

……

师:大家都能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倾听他人,全面地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

评:故事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更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教学中新的教学内容要尽量从实际中提出,以实例引入,防止知识与实际的脱节。另一方面,学习是为了应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应用到实际中。因此,教学结尾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现学现用。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及细心观察的能力。

专家点评(肖名扬):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开篇中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经一再强调:“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在本课中教师开启了学生情感的大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努力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故事,并引入生活的泉水,疏导学生思维的困惑,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提升认识,并使之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也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