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语文学习本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的评价?我觉得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评价的意识,学生的评价语言不仅是赏识性的,而且还要是感悟性的,是对自己阅读文本、对自我学习、对他人学习的感受。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学生能有精确的评价语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学生有了评价的语言,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不管是讲到一点还是两点,教师都要及时的鼓励,激发学生要想评说的欲望。因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使评价向多向互动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南南和冬冬的故事大家刚才已经和好朋友表演了一番。谁愿意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我们今天要评选出“最佳表演奖”,而且要评出最佳听众和评点嘉宾。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很认真,小朋友们看得也很投入。究竟怎么样呢?我们来评一评。谁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生:我认为周沈楠和陈奇的表演很有趣,很投入。

生:我认为周沈楠演的南南很像故事中的南南。他扔馒头的动作和我想象中的一样。

生:我觉得周沈楠和陈奇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说出来,而且讲得很流利,这是很不容易的。

生:我觉得周沈楠和陈奇说的很有感情,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评得多棒啊!这就是鼓励呀!相信他们两个一定会更努力的,也相信其他小朋友一定会跃跃欲试,对不对?请大家再花五分钟的时间好好准备,待会儿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生准备,大面积表演说)

师:你们能不能跟老师说说你是怎样表演的?

生:我觉得冬冬让南南和冬冬的对话一定要连贯,不能有停顿的地方。

生:我觉得南南背诵古诗的时候如果他做“摇头晃脑”的样子,就可以看出他很得意,很骄傲。

师:对呀!事实上南南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冬冬在故意考他呢!我们的评价就应该这样,不但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也要努力展现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亮点。……

三.教学反思:

《会“飞”的馒头》是听说活动的第四篇课文,故事主要讲述了小男孩南南把咬了两口的馒头扔到窗外,另一个小男孩冬冬通过让南南背诵古诗《锄禾》的方法巧妙地教育了南南,使学生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由于课文配上了六幅精彩的插图,因此学生在第一遍听录音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在本课时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听说活动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听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在一开始就设置悬念:有一个肉馒头它会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记,想一想,故事中讲了哪两个小朋友,是谁让馒头“飞”出了窗外,结果怎么样?果然,每个孩子都竖起小耳朵,集中精神关注着录音机里的内容,他们的倾听兴趣被调动,倾听情绪非常好。听完后能直接正确地回答问题。随后又设计了两次听录音的环节,完全围绕对学生听的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认真倾听,听后抓住同学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我还经常适时地对认真倾听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以引导其养成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流畅表达的能力

(一)巧用录音,模仿促说

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是从示范开始的。模仿是学习者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在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中,将录音分成三个部分,重点播放南南和冬冬的对话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有了范例引路,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生生互动,指导练说

听说活动中,侧重点还是要落实在“说”上。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多个环节,如按顺序仔细看图,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看图听录音,学生仿说;第三次听录音,练习说话;对整个故事进行表演说(同桌扮角色演一演;找好朋友表演说;小小擂台赛:分角色表演故事,评选“最佳表演奖” )……学生把故事情节有序地表达出来,而且语言流畅,意思清楚,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听说活动中,学生听(倾听)、说(表达)两种学习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是交错进行的,两种能力的养成与习得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逐步提高其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