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灵沟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家长要千方百计弄清楚孩子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正想法,以及父母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到了这些,家长与孩子之间就能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孩子就会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也会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彼此都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家庭教育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小,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否则的话,家长和孩子之间很难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不妨看一下:

一个妈妈到学校接孩子回家。妈妈去得有点晚了,赶到学校的时候,孩子已经在校门口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了。孩子很生气。但是这个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已经有了明显昀变化,一到学校就赶紧催促孩子: “宝贝,妈妈来晚了。快点走吧,不然赶不上车了。快点来。”

孩子很不情愿地把手给了妈妈。

一路上,孩子的情绪都不是很好。妈妈边走边问: “宝贝,你怎么了?心情不好啊?在学校受批评了?还是和同学闹别扭了?”

孩子回答说: “没有,我就是累了。快走口巴。”

“哦,那就好,宝贝,有什么事,一定要随时告诉妈妈。你这些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啊?功课都能跟得上吗?午饭吃的怎么样?”

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很少说话。

后来,又发生了好几次类似的事情。这个妈妈工作太忙了,很少能准时赶到学校接孩子回家。孩子的情绪一如既往的不好,但是面对妈妈的“关心”: “宝贝,你怎么这么愁眉苦脸的啊?” “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孩子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简单: “没有啦,我好累!”“我好饿啊,没有力气回答你的问题” “快回家吧!”……

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了: “我求求你以后别老问我这么多问题。我没有这么多答案。”

妈妈一下子懵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这也许就是我们提倡和孩子随时保持心炅沟通的主要原因。

作为父母,特别是要做成功培养孩子的父母,就应该掌控与孩子沟通的这一关键点,就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否则的话,除此之外的沟通都是缺乏营养的。上文中的妈妈很明显是一个不懂沟通的妈妈,她的沟通方式,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