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道上》是一篇融叙事、抒情、喻理为一体的讲读课文。主要内容写“我”在登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说明铺路的艰险,歌颂了铺路人甘当无名英雄,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本课是这册书的第二组课文,该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继《古井》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描写事物,表达感情,教给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学习,认识峨眉山路的狭窄陡峭和铺路的艰苦危险,从而深切体会铺路人的平凡伟大。铺路人的默默奉献,不为登山人所知,称得上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在教学中,要围绕“一边读一边想”这一读写训练重点,突出“三多一少”,即多读、多想、多练,克服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串问,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根据上述要求,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加强语言训练,并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

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一般来说,语言训练应有四个层次:

⑴ 感知性语言训练;

⑵ 理解性语言训练;

⑶ 运用性语言训练;

⑷ 熟记性语言训练。

按照这一规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采用如下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思路

叶圣陶先生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峨眉道上》作者以登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力内容,赞扬默默奉献的精神。教师范读前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

⑴ 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我”在“峨眉道上”的经历?作者写峨眉山道路狭窄陡峭目的是什么?

⑵ 想想课文里哪些自然段是写“我”看到和听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我“想到的?讨论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我”在登山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知道作者写路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铺路人的艰辛劳动。讨论第二个问题可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理出作者的思路:登山(第一自然段)→路遇(第二至六自然段)→感想(第七、八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全文的脉络,为划分段落打下了良好的基矗然后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平凡小事 “,只要对它多看、多听、多思就能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2、品词析句,理解内含

刘勰曾说过:“章之彪柄,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句话中的“章”是指段而言,说的是段是句子构成的,把一些句子连在一起,就能集中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一段话的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一段话的能力。把阅读、思考、表达结合起来。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瓷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