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和强化引导教育,让每位学生“知恩”

开学伊始,学校都会给孩子们上一节课,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很多人在后面默默地付出来支持的。在新入学学生的主题班会课上,有的老师播放视频:小孩子们还没有起床之前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清洁工在清扫街道、早点铺的阿姨开始做早点、学校的门卫打开了大门、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起床准备送孩子出门……,让孩子们讲讲自己知道的别人为自己做的事情,使他们知道周围很多人的默默付出。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去“找恩”,进而使孩子们在成长中学会发现和感悟的同时,也使这样的感悟促进孩子的自主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和联系实际生活,使每位学生“感恩”

该校地处农村,在实施校本课程前,学校就注意到尽管是农村,但是孩子们攀比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却依然很浓,这表现在很多学生和其他同学比谁穿的品牌好,谁请吃的零食多等等,这无形中就使得原本就不富足的家庭的家长们多了重重的压力。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取到的作用是治标不治本。实施了感恩教育之后,学校开始增加了感受教育,有的年级让学生观看视频,作为医生、农民、公务员、司机的工作场景,有的在与相关人员或单位联系后直接把孩子们带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通过孩子们在烈日炎炎下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田间劳作;了解到司机家长开完近10个小时的车还要赶回家为孩子们做饭;听到医生很晚还要到医院为病人做手术时,孩子们的眼眶湿了。尤其是再请孩子们的家长来到班上,接受老师采访:“那你们觉得苦吗?”父母答道:“只要孩子们好好学习,我们再大的苦都能吃。”这时,有的孩子在班上就哭出声来。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父母亲的生活,感受到了父母给予自己的“恩”。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展开活动,还使学生将 “感恩”的范围扩大到学校的老师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

三、巩固和提升德育成果,促每位学生“报恩”

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学校还鼓励班级和少先队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而使学生也积极主动地“报恩”。学生在父母忙的时候,自己申请,由小队帮助策划 “今天我当家”活动,使父母到家后有一个温馨的感受;在新年到来时,学生们能够自发地利用一些卡纸和废旧物件,为自己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制作“感恩贺卡”;在3月文明礼貌月,少先队中队和小队自发组织种植“感恩树”,到敬老院组织“感恩之行进敬老院”;利用夏季天气较热的时候组织“红领巾送水”活动,在街边为赶集的老百姓送上一杯热茶,一句问候;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我帮街道洗洗澡”,到学校所在地的街道上清理小广告、打扫卫生和清理街道周围的杂草。此外,镇小学下属各学校还结合学校实际,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开设“感恩园地”和“感恩之声”栏目,个别中队和小队还组织感恩墙报制作比赛,使得感恩教育有图像、感恩之星有榜样、感恩行动有声音。通过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