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大禹是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备课时,我主要紧紧抓住“为什么大禹成为一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这个问题设计教案。本文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画片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大禹治水。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以“你觉得这洪水怎么样?”引入,先让学生自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紧接着追问“你从哪里读出洪水的可怕?”,然后,播放一组洪灾的图片,变抽象为形象,体会洪水的可怕,以及它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感悟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吃尽了千辛万苦”。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先通过板画理解“察看水流和地形”,通过图片体会 “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相机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结合板画和教师的描述,进一步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治水中遇到的千难万险,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治水英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国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一心治水。教师以“大禹的儿子”、“大禹的妻子”和“大禹的母亲”三个身份与学生对话,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大禹的内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深切体会其的一心治水。接着,通过一组图片展示平静的河水、丰收的粮食、新建的房子展示治水被制服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其中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谢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会“代代相传”。最后,在结尾通过“这位治水英雄的名字本来叫禹,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老百姓称他为大禹了吗?”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这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课堂时间控制不好,各个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一是问题设置不够精练;二来教师引导还不够透彻。

2、老师的话还是偏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然而,在课堂中,有时还是会牵着学生走。我应该更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