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和能力。“数感”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能理解数的意义;

二、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三、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四、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五、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地算法;

六、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许多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学校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 “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还比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学习、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地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使学生学会估算的策略,养成对数值做出判断的习惯;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算法,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四、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