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做好与学生沟通,顺势把自己唱歌的爱好介绍给同学,亮亮歌喉,唱两句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谁不想有个家,可是有人就没有它”。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家奔波、忙碌、奋斗着。有家就有温暖,不论是什么的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青年职业作家周海亮的《家园》。板书课题(本想借助多媒体播放《我想有个家》,看到已有不少的老师采用了,干脆就自己哼唱两句吧。)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以此迅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重要信息)

读课文后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采用 “这篇小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没有家园的农村男人带着孩子(人)在城市的一座烂尾楼里(地)建立自己的温馨家园而又失去的的故事(事)”的句式来概括。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通过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男人 “无家园——建家园——失家园”的过程,并通过对每一部分中细节的刻画初步理解课文情感和主题。)

探究一:依据“无家园——建家园——失家园”的情节发展,细读课文,找出每一部分中你认为感人的细节,加以品味,说说的你的理解。

探究二:你认为男人的家园是个什么样的家园?理由是什么?

探究三: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

探究四: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什么疑惑,提出来大家解决。

四、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像文中男人一样遭遇的人也许不少,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桃花源”,渴望拥有自己温馨的家园。为了拥有温馨的家,有多少人在奋斗着、奔波着;又有多少人蜗居在城市的一角;还有多少人承受着沉重的房贷……和谐社会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圆了多少人“家”的梦!

我们不能否认“男人”的遭遇不是个别,你是如何认识这种现象的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家园

周海亮

↙↓↘

无 建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