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由市教研中心牵头,我校积极承担的“小学阅读过程目标评价”实验课题,在第一轮实验中,我校业已结题,并成为市优秀课题组。课题组教师在理论武装、实践锻炼中提高了业务素质,实验班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实验验收中,得到艾国清老师,冯发柱、陈天金等县市教研室专家们的好评,学生能力测试优秀率达96%。在开发性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充分论证了实验的可行性,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2、但是,由于实验面较小,大多数班级的教学仍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是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课文内容分析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忽视学生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能力。长期以往,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智商(IQ)与情商(EQ)均得不到发展,有悖于新大纲中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

3、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来“立足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反映了教学活动的本质,而“阅读过程目标评价”,正是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结论的获得过程;它强调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和对其学习活动的自我调控,强调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习活动的方式、特点及效果进行知觉和把握,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同时,学生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重视学生创新意识、造精神、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标评价”实验中,教师树立目标意识,反馈意识和人本意识,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学中,将着眼点始终建立在学生这个主体的发展与成长上,学前调查学情,学中调控阅读过程,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学,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与当今教改热点是吻合的,也可以说“目标评价”实验在探求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方面走在了前列。

4、我校广大语文教师有较强的教研教改意识,在“小语学法指导”实验中积累了多年的教改实验经验,而“小语目标评价”课题研究,就是在原“学法指导”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学法指导”似乎走向了机械地运用学习方法的歧途,而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多样性,见“法”不见“人”。而“目标评价”把阅读过程的认知和把握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把实施阅读策略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适用的范围、对象、条件、情景,正确辨别学习材料的特点和学习情景的变化,从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方法,促进阅读策略的迁移(它包含学习方法和选取方法的方法)。这种阅读策略就优于“学法指导”,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敏度。

二、实验目标: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题实验为龙头,以国家教育方针、新教学大纲为思想指导,以弗莱尔的元认知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和“教学目标分类学”为理论基础,将多维性的目标系列——评价系列——策略目标系列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促进阅读过程的优化,能够使最大多数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发展,提高阅读能力。探索省时、轻负、高效的阅读教学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工程沿着科学实验的轨道正常运行。

三、实验方法:

1、建立阅读能力的目标系统。

根据新大纲和教材对阅读能力的规定,制订目标系统,纵向分为“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级,横向按“认知、情感、动技”三领域规定能级水平。

2、在阅读过程中实施策略指导。

老师根据学情,选择训练点,结合课例进行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解决问题时,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在历练、积累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选择与学习材料、学习情景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方法。

3、同“目标评价”策略控制阅读过程。

根据目标层次水平的高低,以适当的方式提供学习线索,按学什么(目标与水平)——怎样学(重点是思维导向设计,学情预测、指导要点)——学得怎样(检测、矫正)的流程调控阅读过程。

4、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利用《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等,将评价内容、方式、对象等统一起来,将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写性评价等结合起来,增强实验的效度和信度。

四、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0.9—2001.9),推广实验成果,充实扩大课题实验小组,全体语文教师参与该实验;制定第二轮实验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在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基础上,学习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尔“元认知”理论;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使他们了解实验内容、意义,取得家长的支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2001.9—2002.9),确定研究专题,深入研究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各种调查,专题研讨和讲座,组织座谈,完成《评价》量化表。

第三阶段(2002.9—2003.9),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总结经验,进行全面实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汇集资料,整理档案,迎接结题验收。

五、实验操作:

(一)关于变量

1、自变量。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认真调查学生认知准备状态,分析思维障碍,充分让学生质疑,疏通信息交流的渠道,教给学生运用策略调控阅读过程,优化阅读过程,构建“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课堂结构。

2、因变量。学生能积极参与制订目标,确定学习目标及重点,自我组织阅读活动,保证二分之一的自学时间,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老师提供的线索,有效阅读,突破思维障碍,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并能回顾学习过程,评价学习中的得与失。

3、无关变量。全员参与实验;严格执行部颁布计划:(1)不增加课时,(2)不加班加点。

(二)选择课题

我校课题组将加强学生策略性阅读能力指导与训练研究,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不同阶段的要求,自主地选择,有效地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去阅读,并学习运用“目标评价”策略去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

(三)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将认知过程作为认知和监控对象,市课题组提出,把住三步:“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把握”,抓住三环:“目标定向——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根据前轮实验中探索出来的“五读”学习教学模式,体现了该课题特色,操作性强,有利于优化学生阅读过程和教学过程,基本程式为:

整体感知 →   部分探究  →   整体把握

读疑  → 读解  → 读议 → 读练 → 读评

定向  →    执行  →   检测

我校实验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创造性地继续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负责人:

阅读过程目标评价“四 重 视”

一、重视目标的制定,体现目标的科学性

在阅读过程目标评价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目标定向,即确定本课时(或本单元)学习目标,这一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异于以往教参中“教学目的”,那是大纲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并不知道,对“学什么”是茫然的,又怎能谈“怎样学”?所以,目标定向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状况。老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不仅使学生产生激励感,还能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也监控老师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示了学习目标,师生才会更积极地配合实施、达成目标。所以,目标的制定是很重要的,应有其科学性。

布鲁姆在他的《目标分类学》中建立多维的目标系统,纵向上可分为“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级,横向上按认知、情感、动技三大领域规定能级水平。其中,认知领域包括识记、理解、运用三级水平,情感领域包括接受、体验、态度三级水平,动技领域包括正确、连贯、熟练三级水平。在拟订学习目标时,要注意各类目标的全面训练,即在阅读过程中要达到认知、情感、动技三大领域的综合能力训练。

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全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体现出层次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操作及老师调控、反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老师教学活动有定性和定量的科学评价。如学习《泊船瓜洲》,基础目标是能读懂诗意,高层目标则是体会诗境及作者表达的感情。对学困生,要求:1、准确读出“间、数、重、还”,了解字意。2、了解每句诗意。中等生则在此基础上要求了解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想象的?给优生设定的目标则是:体会诗境,弄清写法,想象扩写。在目标定向上,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大的目标化为操作性强的子目标,才能引导学生逼近目标,有效地达成目标:如学习《草原》第一段,学习作者按顺序观察、描写并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化解后可为:1、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清鲜、一碧千里、茫茫、翠色欲流”,体会句子意思。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能说出是以什么比喻什么?3、将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4、课文从哪几个地方写草原美景?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草原的特点。这样,目标分解后,以学生认知为起点,便于实施、监测及教师调控。

二、重视阅读的过程,强化训练的意识

元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既包括静态的知识,又包括动态性认识的加工过程。弗拉维尔说:“所谓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活动的认知,当前发生的认知过程、自我认知能力和两者的结合。也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一种觉察、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简言之,就是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重结果,轻过程,满足于学生能回答出问题。“小语阅读过程目标评价”这一课题实验,强调“阅读过程”,是一种较科学的提法。它强化“过程”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途径、思维过程,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通过怎样的过程发展语言和思维,而不仅仅是学懂例文本身。所以,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在阅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即坚持阅读过程的实践性和训练性,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内化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质。

三、重视学情的反馈,排除阅读的障碍

由于目标的实质是双向的,体现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情预测,重视信息反馈,适时、灵活、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学情,即学生学习时反映出来的认识水平,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教学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教学立足点,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依据学情进行教学目标定向和教学程序的有效调整,针对学生的阅读障碍,进行思维导向和操作提示,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四、重视效果的评价,促进整体的提高

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实施了有梯度、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后,要坚持围绕目标,反馈矫正、评价分析。教师提供与教学目标的内容、要求相对应的检测题,让学生自测自评,也可以互评、师评,并将学生学习或运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水平作为评价重点。而学生则要回顾学习过程,评价学习中的得与失,寻找成败原因,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对于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要让他们将学习效果与自己的可能性作比较,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及时补救,以防止负积累,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标教学之《草原》教学例谈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隽永、清新,文质兼美,表现了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力。这篇文章从教学安排上来看,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味语言美,感受人情美。

本课的教学思路与安排如下: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拟定教学目标

在目标定向上,要根据学生水平,将教学目的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引导学生逐步逼近目标,有效地达成目标。如学习第一段,教学目的之一:学习作者按顺序观察、描写并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而制定学习目标时,就可化解这个大目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1、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清鲜、一碧千里、茫茫、翠色欲流”,体会句子意思。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能说出是以什么来比喻什么?3、将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4、课文从哪几个地方写草原美景?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草原的特点。这样,目标分解后,以学生认知为起点,便于实施、监测及教师调控。既进行了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的训练,又进行了思想内容的熏陶。

二、狠抓词句训练,落实教学目标

本课第一段主要写景,描写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语言优美、隽永,加上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学生欣赏到语言文字美,感受到意境美。如“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写绿的神态,化动为静;写羊群移来移去,在草原这块巨大的绿毯上绣出大白花,生动有趣。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重点词的内涵,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可以和“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向我们奔过来。”比较,体会“彩虹、襟飘带舞、飞”等词的语言精炼,以一当十,充分展示蒙族人民服饰特点和他们善骑、骠悍的民族特点以及他们迎宾的急切心情,值得细细地咀嚼、玩味。本文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感受文章文字的优美。如第一段,根据作者“激动→惊喜→赞美→陶醉”感情的细腻变化,读出不同的语速、语气,欢欣处明朗,优美处恬静,使人如置其间。通过看、听、说、读、背的训练,体现语言文字的落实。

三、运用电教媒体,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段描写的草原旖旎的自然风光,学生通过看图,已有初步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适时采用播放音乐《草原放牧》来配乐朗诵的方法,可以创设意境,引起学生共鸣,又能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字的感受力,提高其欣赏水平。在第二段转入第二层的学习时,先播放一段《赛马》的曲子,当“嗒嗒、嗒嗒”的马蹄声依稀可闻,似乎有人骑着骏马飞奔而来,学生侧耳细听,兴趣盎然,老师马上出示蒙族人民骑马远道迎客情景的挂图,引出下段学习内容,非常自然。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在感受了草原寂静、辽阔的特点以后,“得得”的马蹄声自然引起学生兴奋,形成一个小小的高潮,这样,动静相映、张弛相济。

还可以运用电教片进行片断练习,如:“马上的男女老少……飞过来。”“疾驰”是指马的速度  “襟飘带舞”的意思是   ,把   比作“彩虹”,一个“飞”字概括了   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牧民   的心情。这种片断练习也是一种目标的检测,通过电教手段比较及时、有效。另外,朗读的指导除口头的指导外,也可用投影:第二段前半部分描写草原的辽阔、寂静,读时语调  ,后边那部分表现蒙族人民迎宾的盛况,场面  ,所以,语速  语调  。通过对朗读技巧与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相结合的指导,加深了学生对朗读内容的印象,使学生认知、动技、情感均得到发展。

四、注重学法迁移,强化教学目标

本课重点目标是通过第二段“远迎”的学习,体会抓住人物特点的写法。教学中要抓住这一能够体现训练重点的语文内容,理解并加深对这一训练重点的认识。先重点学习: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事?在文中画出表现当时盛况的词句,你从中体会到蒙族人民的什么性格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句和典型事例,这个分析、归纳的思维过程就是学法的形成过程。第二段的训练落实了,然后了解3-5自然段哪一节是重点写的?对3-5自然段中“相见”、“款待”“联欢”进行学法迁移,自学讨论,继续体会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作坊法,就水到渠成了。然后用填表格的方式,很快地检测出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后,用仿写的形式,写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片断,学以致用,体现出学习语文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