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学阶段的结束,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旨在巩固学生习得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为第四学段奠定基础。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这次习作是小学阶段教材安排的最后一次习作训练,内容是 “给母校老师写一封信”,要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的小学生活,再现老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激起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情感,用一个个具体动人的情景表现对教师的感激与眷恋。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向“得心应手”“自能作文”的境地迈进。另外,本单元的教材还有意地安排了几篇课文,都与母校或老师有关,便于“读写结合”,利于激情和仿写,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积累习作的前经验。

经过几次的磨课,在麦老师的执教中能充分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写出一篇篇动人的文章。

成功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目标定位上,大大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真实的情感,是一种 “ 自我表达 ” 。本次习作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这一重要理念。新课伊始,设计者不是先出示习作要求,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设情境,以轻缓的音乐、深情的语言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积淀,唤起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再现最难忘的一幕,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相互倾诉,学生互评互改,她先是当众就某一篇病文进行公开批改,以示范作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示范批改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自改方法的,示范批改,可将习作放在大屏幕上,然后用毛红墨水批改示范,再让学生自改自己的作文,基本上要消除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运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等。然后,她让他们同桌间互相修改,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合理。最后集体评议个别学生的修改作品,学习“修改优秀作品”的同学,改正不足。这样做,一方面修改了作文中的不足,使作文更加趋向完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影响自己、提高自己、达到共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解决学生自改、互改的能力。最后让学生互评互改,总结情况,延伸课外,让学生写一篇类似的作文,这节课,学生的评改的兴趣十分浓厚,大大发挥了学生互评互改的能力,达到自改习作的目的。这样的课堂,让我总结出一个有效的评改习作的方式::“回顾习作—表扬优秀—例文引导—自评自改—他评他改—互评互改—总结延伸。”

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在评价时不够放,麦老师对同学的评价不够大胆的指出,对同学的评价不够中肯,评得不到位,内容不够广。

二是麦老师的引导不够细。从学生的习作的毛病没有全面的考虑,对学生的作品评得太肤浅了,没有把握学生在习作中所出现的语句错误,在引导时面不够广。

三是学生修改的积极性还是欠缺。学生在互相修改时,麦老师应作一些调动,作一些比赛于鼓励,提高学生修改的兴趣。

四是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前松后紧的情况,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让这节课不够完美。

总之,学生习作评改的关键在于作文评改方式的改变,而这种评改方式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作文评改的,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增强其鉴别、判断的能力;此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增进了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这样在评价中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实践告诉我:作文评改方式的探索与钻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