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缩影,柳树醒了是生活的剪影。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推之,没有生活情味的语文课堂也就是死课堂。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让课堂饱浸生活意味,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柳树醒了》三个教学片断,无不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特点、新理念。有了生活,书本活了,课堂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智力便从沉睡中醒来,漾起四射的活力。

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便有一对奋飞的翅膀。世界有多大,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历史有多长,语文的意味就有多长;生活有多美,语文的画卷就有多美。生活在文本中绽放花朵,花朵在阅读中吐露芬芳《柳树醒了》的教学就还原了这样美好的生活给了孩人们无限遐想的天空。“柳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它看到春天来了,高兴的不得了。”。“柳树感到很快乐,小动物们也跑来跟它作伴,我也想和柳树玩。”“我想谢谢春姑娘,让我穿上新衣服!”这就是生活真实中的孩子们,这就是走进生活情境中对初春中柳树的真情感受,这就是生活课堂中孩子们童真的自然流露。。“春雨给柳树洗澡,我好像听到柳树芽呼呼长大的声音。”“我最爱听她那‘沙、沙、沙’的声音,比歌还好听!我想柳树也一定会听入迷的。”。这时的学生已不仅仅是走入了文本,更是走入了文本所展示的生动画面──和生活整合在一起的、充满情味的春雨柳醒图中。于是就在这种陶冶中,学生展开双翅──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阅读品味与体验──个性化阅读。

阅读在生活交流中升华意趣,意趣在生活课堂中激荡心灵。低年级的阅读,从文本中发掘文趣,诱导学生想读、爱读比阅读教学更重要、更有价值。学生一旦“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而要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入这一阅读境界,生活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又犹为重要。因为生活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更能归孩童之知、之真、之情、之趣,更能让文本引发孩童生活中现实的我、个性的我、主体的我、发展的我,更能使教真正成为学生情感深处的需要。“我喜欢读”、“我还想读”。在这里,学生已不是为读而读了,而是溶入到了柳树醒的情境,春风春雨的画卷,在享受阅读,是在品味生活,体验快乐。

语言在生活中更能激起生命的火花,生活更能在阅读中激活学生的灵性。当学生真正进入不知是课堂之境还是生活之境时,语言的陶冶、语感的磨历、体验的升华、素养的提升就会“滋物细无声”,达到这一种最佳境界。就会有“读了这小节后我知道了春雨很喜爱柳树,就像妈妈疼爱孩子一样,洗了澡,身体好;洗了澡,芽儿冒得更快,枝条变得更美。”。就会出现“我从他读中感到春雨有点儿调皮,觉得柳枝真的变软了。在雨中,柳枝挥(舞)动着柳芽,好美好美!”就会有了自己的诗句:“毛毛虫给柳树搔痒痒了,搔着搔着,小柳树呀,笑了。”“春花跟柳树比美了,比着比着,小柳树呀,更美了。”“春雨跟油菜花说话了。说着说着,油菜花呀,全开放了。”“春燕跟放风筝的小朋友说话了,说着说着,天上的风筝又多了。”。等等。从而使读真正成为了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与自己的生命对话。从而使生活课堂的意义得到积极体现,充分体现。学生便在这样的课堂得到了更积极的发展,更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