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期课改中灵活自主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师参考用书时,我对教师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还是灵活、自主地选择使用教材,颇有感触。

一、对教师参考用书的思考

1.主题的选择、融合。

在学习活动中,如何使主题活动更好地做到自然和系统地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主题后仔细地研究教师参考用书,对每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开展主题时,根据幼儿关注的热点有选择地使用教参中的内容。如在开学初考虑到时节性,教师选择和预设了教师参考用书中的“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开展了“国庆前夕”“欢腾的国庆节”等一系列活动。在国庆长假结束后,教师又及时根据幼儿的旅游经验,开展了“去旅游”的系列主题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结合了当前的时事新闻开展了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对于主题中的“多彩的民间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考虑放在新年初进行比较好,因此将相关内容往后移。

我们感到,即便是同一主题中的内容,使用的策略也要因需要、因主题进展情况而有选择地交替使用。不但时间上要有一定的广延性,而且一个大主题下的各个小主题开展的内容也应是有详有略。

此外,主题与主题之间也要相互整合。例如:在开展“去旅游”的主题活动时,我发现幼儿对著名景点的不同建筑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将教师参考用书中的“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融入进来,带领幼儿参观了外冈的新街、老街,引发了一系列有关“老房子,新建筑”的讨论。参观中幼儿在关注外冈新建成的大马路的同时,对车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一个二级主题活动“新式的车”风风火火地开展了。而恰恰在这一主题活动进行中,幼儿很自然地玩起了“乘车去旅游”的游戏,反映出了前一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和经验。可以这样说,主题与主题间的内容是相通的,可以迁移和相互运用,前一主题的经验积累推动了下一个主题的开展。

2.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课程指南》指出:教师有课程选择权,在课程实施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根据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参考用书中的一些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很难操作,因此,在不违背大主题目标的情况下,我将某些内容进行相应替换。

此外,教师参考用书中的许多主题内容分领域的较多。例如:在“新式的车”这一主题中有一个内容是“买车”,涉及的就是数活动10以内的加减运算。它仅仅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实施思路,具体操作需要教师思考,更要教师在实践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出现。于是,围绕“二期课改”的整合理念,我大胆尝试了主题背景下各领域间的有机融合。如在半日活动中开展“新车出厂”这一小主题时,在运动中创设了“提车”情节,设置提货单,引导幼儿在提货单上破解算术密码,根据所得车牌号找到相应车种;在集体活动“乘车”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运用数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开展了“快乐车世界”的活动,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愿望。整个半日活动将运动、学习、生活、游戏有机地进行整合,体现了“整合在主题背景下超领域、弹性化实施”的新理念。

二、教师在推

动主题深入开展中的作用

1.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要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积极创设支持和推动幼儿不断探索的互动环境。每次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们都会在教室内外的角角落落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与材料。在材料的投放提供上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了解幼儿当前探索情况,根据当前幼儿需要投放材料。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与态度,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以发挥材料的真正作用。

(3)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生成,及时调整以促进下阶段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新式的车”时,我们有一个区域是“大马路”,根据幼儿的需求,教师及时增添了“加油站”“洗车中心”等相关材料,促进了幼儿对主题的深入探索,推动了主题的开展,丰富了主题游戏情节。

(4)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教师可多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如纸箱、稻草、报纸等废旧材料。这些材料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和想法随意进行组合,一物多用,从而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幼儿的性别和能力差异,提供不同种类的材料。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新式的车”时,考虑到班级中的女孩子对“车子”的探索兴趣没有男孩子浓厚,教师就结合女孩天性喜欢扮美的心理特点,在区域中开辟了一个“车子美容中心”,提供了绸带、闪片等装饰物,这一区域立刻吸引了女孩子们的注意……

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围绕主题目标,幼儿呈现了多样化的个别学习状态。教师提供的菜单式的环境、材料,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当幼儿探索的问题比较零碎或探索停留在事物表面时,教师可采用互动、参与的方式,以同伴的身份一起讨论,介入探索活动之中。在这一方面涉及到教师的教育机智,如教师的回应、提升、追问、归纳等策略和能力。

在灵活使用教师参考用书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从中获益匪浅。新课程给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教师也同样在不断的实践、研讨和反思中赋予了新课程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