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语文课程标准》后,大家都会感觉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又强调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意味着我们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

就拿识字教学来说,与目共瞩,在改革后的21世纪教材中,过去的识字教学一改枯糙单调的形式,也有了课题,相对应的儿歌,字谜等,还配上了有趣的图画。虽说不上把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也在凸显这一特点。

在看完具有人文性教材之后,更准确的说在教完具有人文性教材之后,面对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时,我的内心又陷入了不平静中,我们要紧张的复习,我还要“庄严”的告诉学生几月几日要考试,考试时一律拉成单桌,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左顾右盼,不许边做边玩,不许丢题,有问题要举手,不该问的不许问……总之重复着从教至今的老话题。在过去讲完这些要求后,我心安理得。因为平时的教育和考试是一致的。而今,看着那一张张充满恐惧紧张的脸,毫不夸张的说我有一种罪恶感,我感觉我们平时的教育与考试是相悖而斥的。想想开学初,我是怎样面带微笑的对他们说,我是你们的朋友,我和你们一起去畅游童话世界。是的,我们做到了,我们一起欣赏珍珠湖上美丽的天鹅,和小树一起做梦,和柳树姑娘一起跳舞,和笼中的小鸟一起伤心,和小动物一起上体育……还有那发自肺腑的“你真棒!你能行!你很聪明!……”多么快乐的事情,可再想想那张单调枯燥的试卷,那严肃紧张的考试气氛,幼小的心灵是否在对我们说:“老师平时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那里有美丽的童话,有趣的故事,考试不是语文学习吗?为什么老师突然变严肃了,面对那一道道难题,为什么没有鼓励的话语了?……”是呀,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考试不能加强它的人文性呢?

识字课都能起个有趣的题目,为什么我们的试卷非要用那流传了祖祖辈辈的,庄严的黑体字“第几学期几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呢?于是我在设想,我们的考试形式能否具有一些童趣呢?

把那黑体字的“第几学期几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换成儿童体的“采蘑菇”(可根据年级特点定题目),再配上有趣的卡通人物,说出一段激趣的导入语:“孩子们,在这炎热的夏天,我想带你们到大森林里采蘑菇,咱们比比谁采的蘑菇多!马上出发!”传统的“一、填空”能否改成“下面是小猴子种的一块地,他说你们种好一块空地,就能得到一个大蘑菇!”要求后面的“(8分)”也相应的变成了“8个大蘑菇”。随着一题一题的深入,激励语也在变化着,“你很聪明,一定能采到这里最大的蘑菇!“别紧张,慢慢来!”……这一句句关怀的提示语就是一个个信心加油站,让孩子们不再紧张,勇敢向前,不甘落后。这样,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考试氛围。再加上活泼生动的版面设计,引人入胜的童话情境,让孩子们感觉这就是语文,它总是充满乐趣。这样的考试不仅是一种检测,也是一种获取。他们又一次品读了美丽的童话,他们又一次的体验到了人文关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