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听了本校龙老师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听了蔡老师的评课,认为她们的实施非常好,虽然没有全班流泪的现象,但是至少有个别学生流泪感动动情了。特别是听了蔡老师的范读以后,更是被感动了,并且也在家里练读了几次,觉得自己被感动了。

于是,看到这一课时,我便想好了要把龙老师的课照搬过来。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学校,生源差不多,不至于有学生的差别,虽然我没有龙老师那么经验老道,但我相信移植这堂课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是,一直忙着一些琐事,以至于快要上课了才想到龙老师那里去讨教,可急忙之中却没有找到那一课的课件和教案。于是中午我找到了一个课件,根据这个课件我做了相关的教学安排。

我采用这样的教学程序:在扫光了课文的生字,读顺了课文以后,便由课题引入,找到一个中国孩子呼唤的是什么?再由这一段扩伸到课文的每一段当中,比如加利先生对父亲的高度评价,父亲对我的承诺,父亲遗体回来描写的段落,以及对父亲的其他介绍,然后再到联系现实,提出呼吁。

并且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朗读的训练,还做到了堂上背诵。尽管学生没有我预想的能被感动得流泪,也没有太多的忧伤,但是他们确实在朗读方面有达标了。本来我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他们感动(当然我的朗读水平并不高,但是我觉得已经很棒了,呵呵!因为我是学着蔡老师那天的语气来读的,而且我读的时候真的自己的声音都颤抖了,带着哭泣的腔调。),但是很多同学都只是觉得有点奇怪,望着我,好象在问老师为什么声音有点变了,有一个孩子眼睛有点点湿。不过让他们读的时候,他们还是很投入的,真的读出水了,并且能深深地理解课文的主旨:要和平不要战争。加上我先上了16课,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所以感情不是假的。

后来我想:尽管我之前的目标没有达到(之前想让他们感动到流泪),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朗读没有让我失望。也许正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只有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心里什么都是美好的,没有战争,也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所以他们才读不出忧伤。

我不介意,等到他们到一定的年纪,有了生活感悟之后,一定不要老师教,他们也能感悟出来。所以我也想,也许我们的教材难了一点,不是特别适合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我们老师是否可以灵活一点调整教材的难度,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去达成,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这样只会加深难度而已,结果使得两面糊涂(老师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