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回归。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改革应倡导走个性化阅读之路,让阅读的原野上绽满个性的花蕾。

个性化阅读主要有三个特点:1、是一种自主性阅读;2、是一种体验性阅读;3、是一种差异性阅读。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做到: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2、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3、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关键词:个性化;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个性。马克思关于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回归。发展个性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理应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世纪之初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能走的通吗?

让我们从阅读的本质上作些探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文学描写性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使得作品带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些存在于作品中的“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当读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置于作品中,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把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这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作品中的世界成为我的世界,成为我的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当读者置身于作品之中,以自己生命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客体上(文本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①。这种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使作品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立体的、多维的特点。由此可见,读者在作品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绝不是依赖他人的诉说,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这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因而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应该是行的通的。

二、个性化阅读有哪些特点呢?

1、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是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2、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阅读体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情感性 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了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了主体自身的存在,使客体中的情感变成主体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少许多。

(2)整体性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解读,总会丧失些什么,必然会使作品失去其完整性。人的思维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产生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拆解和拼装的。阅读体验应该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②

(3)独特性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心理图式”不同,因而他对作品的体验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在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有时甚至也是在创造意义,因此,教师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

3、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③。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已有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该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或图式)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识别出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面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这正如清代诗论家薛雪所言:“杜少陵诗……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对于同一首诗来说,其信息含量本是相对固定的,但它的涵义却因不同读者头脑中所贮存的相似模块不尽相同,便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相似选择和相似匹配,从而呈现出有差异性的读解。因此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笔者认为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需要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需要教师增强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经验的积累意识,在阅读中便捷地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心理场。惟有如此,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能让阅读的原野上绽满学生个性的花蕾。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已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2、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

我们说一个读者懂了一篇文章,说明读者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如果读者大脑里不具备某种相似模块,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进行沟通,文章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并且是不能理解的。读者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是各不相同的,它受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与读者的生活积累、阅读经验等紧密联系。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成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 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个性化阅读中,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个人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化、系统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付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

杨再隋先生曾说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猫》,他让学生谈谈对猫的感受,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从书上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这里我们不必评论三个学生关于“猫”的阅读体验孰优孰劣,单来看看他们的体验各是如何产生的。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的体验源自阅读书本而获得的知识。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的体验源自生活中的观察而获得的经验。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谈的,他的独特体验源自情感的自我体验。由此例可见,学生大脑中有着怎样的相似积累,在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便会产生出相应的阅读体验。

3、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则学生可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正如钟启泉的《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所说:“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多采用延时评价策略,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对话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在第三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谈到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时,着重剖析了五个方面的大问题。其中谈到的第一大问题就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④可见,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相当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我们期待着个性的花蕾绽满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