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初期对于英国的工业资本家们来说,绝对是一个黄金时代,机器在一天天的运转,财富在一点点的流进他们的腰包,在生活中他们越来越多的饮用来自中国的饮料——茶,但是他们也隐约的感觉到一个事实,在把财富赚到手里和饮用这种饮料之间是有矛盾的。

工业革命需要货币资本,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需要越多越好的货币资本,可是当时全世界最主要的通货——白银却在流向中国,英国人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换回中国人手中大量的白银,无论是钟表,还是毛衣,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不需要的,一个英国商人无奈的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有世界上最好的饮料——茶叶,有世界上最精美的器皿——瓷器,有世界上最好的纺织品——丝绸,我们能卖给他们什么呢?”那句无数次被引用的乾隆皇帝的话确实可以表明一种态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中国已经习惯于以朝贡的形式和周边国家贸易了,至于欧洲商人,中国采取的政策是,尽量不让他们进入内地,因为在封建统治者眼中,外国商人是一种不安定因素,于是,中俄贸易被限制在恰克图,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被限制在广州,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于澳门被葡萄牙占领之后明清两代政府都没有采取行动,实际上,葡萄牙人在澳门所做的正是当时中国统治者所希望的,这些海外蛮夷当然应该在一个紧闭的环境里居住,他们自己建造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城市,在皇帝眼中再合适不过了,至于现在的国家主权、领土等等概念当时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皇帝的头脑中无法产生上述的这些现代意识呢?所谓认识到自身,必须先认识到与自身相对立的其他存在,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就是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于是,领土主权、国家权力这些意识自然不可能产生。

下面我们要考察一下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大多数时间内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要涉及到的一个中心词汇是“朝贡”,在中国看来,朝贡关系的政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而在朝贡国看来往往反之。这种交往从经济利益角度着眼,中国王朝往往是亏本的,不过它会给中国封建王朝带来政治声誉上的极大收获。这种关系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来自于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远远高出周边民族,而一旦一个稳固的王朝建立之后,对内事务相对于对外事务会占去王朝统治者的更多精力,因此,用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来向周边国家和民族来体现中国王朝的威望,借以确立国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对于王朝来说是更划算的。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是郑和的七下西洋,外国学者经常用“远征”这个词来形容。实际上七下西洋的外交和贸易意义要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因此“远征”这个词是不恰当的。



朝贡关系的建立有时也是基于很现实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一个王朝的实力不足以利用强硬手段使周围国家屈服,那么朝贡关系的承认对中国王朝来说就是以经济层面的损失来换取政治层面的安定,花钱买安全,买来的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地位。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影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王朝对外国具有很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基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和长期领先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使得中国王朝在很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东亚、东南亚甚至整个亚洲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由此而来的种种观念和态度是根深蒂固的。清王朝就要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面临现代西方文明的挑战了。